20世纪30年代,走进位于杭州的笕桥航空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名为“精神堡垒”的校园铭石。黑白老照片上还能清楚地看见这座精神堡垒上的铭文:“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全世界没有第二所航空学校会有这样的标语。在不久的未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将从这里走出,穿上飞行服驾机翱翔于蓝天。在那场惨烈的卫国战争中,他们升空与侵略者搏斗,以碧血捍卫中国的领空。据战后国民政府编印的《空军忠烈录》统计,整个抗战期间牺牲的中国飞行员,平均年龄仅有23岁,而这些陨落的空中骑士中,有四位来自贵州这片土地,他们分别是:全正熹、晏文庄、李仲武和李岳龙。
蓝天记得全正熹
抗日殉国的四位黔籍空军勇士中,全正熹是留下资料最多的一位。1912年11月7日,全正熹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民国年间的荔波地处荒僻,苗瑶杂居,文化闭塞,居民还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空军是当时最现代化的兵种之一,能到杭州笕桥军校就读的学员也多是中原、江浙地区的中产青年,故而在空军中,黔籍飞行员的比例相当少。全正熹生长于边远之地,却矢志报国,1931年,19岁的他远赴杭州求学,并顺利考入中央航空学校,这种情况即使在整个西南地区也是凤毛麟角。
全正熹
全正熹是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航空班的学生,这个班一共48人。全正熹的同班同学中,有两个人非常著名,他们是位列抗战前期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刘粹刚与李桂丹。从毕业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个班先后有18人殉职,死亡率高达37.5%。与早期的许多航校学生一样,全正熹毕业后留在航校担任飞行教官,培养下一届学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全正熹正担任空军第二大队第十四中队队长,他与战友们都是抱着抗日御侮之心从军的,听闻北平战事爆发,无不期盼早日驾机御敌。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也卷入战火之中。如同五年前“一·二八事变”时一样,日本海军航空队派出战机肆虐在中国领空,但在8月14日这天,日本海航的战机遭遇了中国空军的迎头痛击,在“空军战神”高志航的带领下,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创下3∶0的辉煌战绩(当时中方宣传为6∶0,不过当日中方也有一位飞行员因事故殉国)。8月15日又再一次给日军重创。会战期间,全正熹所在的第二大队转战津浦、津沽及淞沪各地上空,对日军阵地、仓库、兵舰等地进行空袭,身为第十四中队队长的全正熹经常领队出击,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及驱逐舰的威胁,低飞轰炸。尽管没有详细资料记载全正熹的个人战果,但国民政府的官方资料中用了“战果辉煌”四个字形容第二大队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
笕桥中央航校学员和“精神堡垒“铭文
1937年10月12日,第二大队受命出击天津大沽口等地的日军码头及运输舰,这一天由副大队长孙桐岗领队,率领诺机六架自南京起飞。然而飞机起飞后还未抵达目的地就出现了事故,孙桐岗所驾驶的飞机螺旋桨突然脱落,无法正常飞行,只得让飞机飘行降落,最后在沧州附近着陆。副大队长的事故使出击的其他诺机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在此情况下,全正熹当机立断,驾驶九〇二号机领队继续前进,终于飞抵塘沽码头上空,紧接着便是对敌人码头阵地的一通狂轰滥炸,顺利完成任务。4天后的10月16日,全正熹再创新的战绩,这一天他率领诺机5架自南京起飞,出击上海高尔夫机场,飞临机场时,全正熹发现有数十架日机停泊在机场东面,而此时日军防空火炮及探照灯二十余具皆指向我军飞机,情况危急万分。千钧一发之际,全正熹再次表现出空中骑士的勇敢,他与队友们不顾危险,对准地面的日机俯冲投弹,“炸毁敌机数十架”。这次任务成功仅隔两日,10月18日,全正熹又率诺机三架,自南京起飞,对上海浏河口的日军运输舰及驱逐舰进行攻击,投弹多枚,全数爆发,敌运输舰两艘被炸中燃烧。
遗憾的是,取得三连胜之后,厄运也很快找上了全正熹。1937年10月24日,全正熹在江宁板桥镇上空殉国。关于烈士牺牲的过程,不少资料中都有提及全正熹驾机与日机对撞而牺牲的说法,不过从日军陆航、海航的档案来看,当天并无人阵亡,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可靠。相对而言,《空军忠烈录》中的记载更为可信,即“24日,烈士与队员游云章自山东济宁驾修竣之诺机九〇二号飞回南京。11时30分,抵江宁板桥镇上空,遇敌机空袭,因陆空联络欠佳,遭敌机五架围攻,飞机中弹,坠敌殉职”。
全正熹牺牲时军衔为空军中尉,后追赠上尉,享年25岁。
一门忠烈晏文庄
在全正熹牺牲的9天前,1937年10月15日,另一位黔籍飞行员也在执行完任务后返航的途中殉职,这位勇士名叫晏文庄。晏文庄,字超群,贵州省龙里县人,生于1914年。父亲业农,有二兄一弟。
在国难当头、社稷累卵的时代,晏家也算得上是一门忠烈。晏文庄的叔父晏玉琮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就任航空队队长,是国民政府的第一批飞行员。他的长兄晏超俊为黄埔军校八期生,这对晏文庄多少有影响。1931年爆发在白山黑水间的九一八事变极大地刺激了身处千里之外西南的晏文庄,自此,他决心从军,踏上和兄长一样的道路——考入黄埔军校第十期。在军校期间,无论铁杠、木马、劈刺、运动,晏文庄的各项课程都很优秀。1934年,黄埔军校成立十周年之际,晏文庄曾表演劈刺与武装竞走,成绩最佳。就在刚要分配到部队实习之际,正逢中央航空学校招生,早有飞行梦的晏文庄决心一试,结果顺利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六期第二班,在洛阳分校进行学习训练,从此由地上的步兵转为空中骑士。
毕业后,晏文庄任空军第七大队第十二队准尉本级见习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年轻的飞行员们纷纷踏上征途。当时中日战争的主战场主要有两个,一是东线的淞沪战场,一是北线的山西战场,而这两个战场皆在空军的任务范围内。10月15日,第七大队接到命令,要突袭盘踞在山西崞县的日军,当天由第七大队副队长吴元沛率飞机四架出击,晏文庄也在其中。
晏文庄
晏文庄与战友们飞抵崞县上空,只见日军营房大炮、辎重车辆甚多,兵力大约有两个中队。驾驶三一〇五号战机的晏文庄握把时机,瞄准目标俯冲投弹,悉数命中,圆满完成任务。不幸的是,晏文庄避过了日军的追击,却在返航时迷途迫降于霍县北校场外,加油起飞后撞山失事,与同机的飞行员恽逸安一同殉职。晏文庄的享年正是当时中国空军飞行员牺牲的平均年龄——23岁。
根据国民政府《空军忠烈录》的记载,失事殉职的晏文庄未能如全正熹那样获得追赠一级的待遇。不过抗战胜利后,航空委员会发证追赠晏文庄为抗战烈士,并发给其亲属抚恤费法币1万元。贵阳市的首任市长何辑五亲自书写“文庄”金字红匾一块,并木刻字联“先烈之血,革命之花”, 悬于晏文庄家中的朝门头上。
两名特殊的英烈
抗战殉国的黔籍空军英烈中,李仲武是较为特殊的一位,他并非飞行员,而是一位儒雅的知识分子。
李仲武,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1910年8月13日。年少时远赴苏联留学,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历任俄国顾问团军事翻译、中东铁路稽核局稽核员、委员长南昌行营秘书等职。此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学教授,是法政大学的讲师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身为文人的李仲武与空军结缘是在“一·二八事变”之后。“一·二八”之役,日本海军航空队肆虐淞沪上空,缺少空中力量的中国吃尽苦头,**决定兴办空军学校,培养空军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航空署也于1934年改组为航空委员会,精通俄文的李仲武调任航委会秘书兼俄文译员主任,军衔“升至同少校上级”。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仲武虽不像飞行员那样到前线浴血长空,但他同样在用自己的知识兢兢业业地为抗战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厄运在1938年3月16日降临,这一天,李仲武奉召自甘肃兰州乘飞机至汉口,途中飞机失事,不幸殉职,年仅27岁。
另一位英烈李岳龙也较为特殊,严格地说,李岳龙并非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只是祖籍在贵州,因祖父游宦江南,遂迁居江苏省镇江县。李岳龙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二期侦探班,后任空军第八大队第十三中队少尉本级队员。1937年10月14日夜,李岳龙随队员魏国志飞抵淞沪战场轰炸日军舰船,当时日军误以为海航的飞机已返航,故而未加戒备,李岳龙与他的队友们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对日舰一阵狂轰滥炸,给敌人以重创。待到天明,李岳龙打算再次出击,不料因飞机载量过重在起飞时坠毁,李岳龙不幸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中尉。李仲武与李岳龙两位英烈留下的事迹不多,也不如全正熹、晏文庄那样曲折精彩,但他们在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赤忱之心却一般无二。
空军中的黔籍飞行员比例极少,国民政府官方统计的牺牲人员中也仅有这四位,这自然是受地域因素、报考空军难度高等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忠烈录上仅有的四名黔籍英烈是万里也难挑一的精英,而他们都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半年内先后殉国,如同流星般划过黔人抗战的青史,虽短暂却无比夺目。
【作者系青年作家,《国家人文历史》编辑】
责任编辑/林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