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受辱却不反驳,考中状元后写下一首诗,14个字道出人生真谛
曾鹤龄是江西泰和人,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状元。说起曾鹤龄考取状元的经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鹤龄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永乐三年(1405年),23岁的曾鹤龄与兄长曾椿龄一起参加乡试,兄弟二人同时考中举人。次年,曾鹤龄本来打算趁热打铁,同兄长一道进京参加会试。但是考虑到父母年迈,放心不下,便主动留下来侍奉父母,放弃了赴京参考的机会。其兄曾椿龄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
曾鹤龄准备参加下一届科考,不料兄长却忽然患病,英年早逝。曾鹤龄只得在家中尽孝,赡养父母,并照顾妻儿,抚养兄长年幼的儿子。后来父亲去世,曾鹤龄守孝三年,不能离家。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全由他一人操持,分身不得,无法再去应试。但是闲暇之余,曾鹤龄仍然不忘苦读。
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见侄子和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曾鹤龄这才终于决定进京参加会试。此时,曾鹤龄39岁,年近不惑,距他考中举人已经过去了16年。
据《尧山堂外纪》、《坚瓠集》等书记载:
在去京城赴试的途中,曾鹤龄与几个浙江的举人同乘一条船而行。这几个举人都很年轻,一路上吟诗作对、谈笑风生,言谈之间,他们有一些瞧不起年纪大的曾鹤龄。几个举人串通一气,故意找书中的疑难问题来询问曾鹤龄。生活的艰辛早已使曾鹤龄变得老成持重,他知道那几个举人有意刁难,因此只是应付一下,或者直接说不知道。几个举人十分得意,讥讽曾鹤龄说:“老先生,你一定是偶然中了举,才有资格去参加会试。”曾鹤龄只是微微一笑,并不解释,几个举人更加轻视他,一路上称呼他为“曾偶然”。曾鹤龄受此侮辱,却置若罔闻,一笑了之。
很快就到了京城,考试结束后,“众俱下第,曾占榜首”,同船的几个浙江举人全部落榜,曾鹤龄却荣登榜首,成为新科状元。曾鹤龄便赋诗一首寄给同船的举人们,诗名就叫作《偶然》:“
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乘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
”
曾鹤龄用这种方式,“回敬”了那些目中无人的举人。这首诗通俗易懂,类似于打油诗,但是诗中最后两句“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真谛。其实,世间哪有那么多偶然的成功,只是你没有看见别人的付出罢了。
话说几百年以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一个名叫王寿彭的也考中了状元。当时有嫉妒王寿彭的人,编造说王寿彭中状元纯属偶然,那是因为慈禧看见了王寿彭的名字,将其解释为“王者寿比彭祖”。彭祖是历史上的最长寿者,传说活了八百岁,慈禧自然希望长寿,因此才钦点王寿彭为状元。
这个说法迅速流传开来,王寿彭知道后深感无奈,但如果不予理睬,别人又会说他默认。于是王寿彭便效仿曾鹤龄,也写了一首名为《偶然》的打油诗,以回应那些嫉妒者。王寿彭写道:“
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又偶然。
”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