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1227年夏天,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途中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在病榻上对自己的部将交代了灭金的最佳方法,就是与南宋军队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金国。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大汗之位一直悬空,直到两年以后,蒙古部族在克鲁伦河畔举行库里台大会,推举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追尊窝阔台为元太宗。
窝阔台即位时,已经四十余岁了,他总共在位十二年,在此期间,他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遗志,继续攻打金国、西夏和南宋,并成功征服了华北地区以及广阔的中亚地区。
其中,灭亡金国堪称他生平的一大战绩。
窝阔台灭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230年秋到1231年春,主要进攻目标是凤翔、潼关和卫州;
第二个阶段是从1231年秋到1232年春,蒙古大军长驱直入,集中兵力攻打金东京;
第三个阶段是从1232年夏到1234年春,按照成吉思汗的灭金方略,蒙古联合南宋攻打金国,最终灭亡金国。
实际上,此时成吉思汗的后人只用去“假道伐虢”谋略的一半,接下来他们没有继续征服南宋,而是西征去了。蒙古人为什么不直接南下消灭南宋,这其中有长远的军事计划。
宋朝从建国之始起就一直与辽、金、西夏、蒙古人进行军事斗争。连年战争的情况下,宋朝国运还得享319年,比唐朝长了30年(唐朝289年)。由此可见,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所以蒙古帝国大汗们商讨,先去消灭其他国家,把宋朝作为最后的对手,这在军事上是合理的。
斡腹之谋
直到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征服南宋、统一中原,成吉思汗的遗愿实现,“假道伐虢”战略宣告完毕,这历时52年。在忽必烈灭南宋的征讨中,不得不提成吉思汗对蒙古铁骑练就的另一身功夫——“斡腹之谋”。
“斡腹”一词,若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斡” 为动词,可释为“转”, “腹”是名词,意思是敌军防御的薄弱点。因此,“斡腹”就是自间道斡至敌军背后腹部地区进行进攻的一种战术。
很多人恐怕要问了,“斡腹之谋”不就是避实就虚吗?有什么高明的?
确实,“斡腹之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很难。
首先,要实现这个计谋,必须要有强大的机动性。若不能快速包抄敌军后方,很容易被敌军拦截;
其次,实现这个计谋,必须有强大的补给能力。由于绕道敌后,粮道很容易暴露在敌军枪口上,若不能持续补给,很可能粮尽而亡;
最后,实现此计,必须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即使经过长途跋涉,仍有余力击败敌军。
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古代,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能完美符合这三点要求。
首先,蒙古大军多为骑兵,一人拥有好几匹马,可以马不停蹄地行军;
其次,蒙古人以牲畜和马奶等为军粮,轻便机动,不像中原军队,需要庞大的辎重部队,因此不用担心被截粮道;
最后,蒙古大军战力强大,攻无不克,无人可比。由于相信自己战士的实力,成吉思汗才会制定“斡腹之谋”这样的奇谋。
其后,在对宋战争中,蒙古人也使用了“斡腹之谋”。早在1227年,四川守将吴昌裔边听说蒙古要对宋朝展开“斡腹之谋”。当时,宋朝在长江与西川天险处集结重兵,试图抵御蒙古人入侵。然而成吉思汗、窝阔台却制定奇谋,试图征服吐蕃(西藏)、大理(云南)以及安南“越南”,包抄南宋防守薄弱的贵州和广西地区。
蒙古灭大理之战,充分说明了蒙古大军吃苦耐劳能力
虽然南宋极力阻止蒙古施展“斡腹之谋”,但强大的蒙古大军仍征服了吐蕃和大理,从北、西、南三面将南宋围了个结实。南宋不仅要在长江防备蒙古,还得再大渡河以及广西地区抵御蒙古骑兵,可谓是疲于奔命。最终,南宋在蒙古的三面夹攻下灭亡。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位期间“遵用汉法”,制定法律和各种制度,并且在地方设立行省,兴修水利,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对吐蕃(今西藏)实行直接管理,促进了中国的大统一。
蒙古帝国后,“斡腹之谋”几乎完全失传,因为再没有那支军队像蒙古铁骑那样,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补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