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在曹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天子曹髦竟然被杀了。而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快速的传到全国各个地方,甚至连西蜀,东吴也知道了这个事情。一时间,整个天下都轰动了起来,特别是曹魏的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虽然,司马昭对天子被害给出的答复是恶贼成济,成卒私自刺杀的皇帝。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成氏弟兄只是枪手只是替罪羊,幕后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他司马昭。
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受到儒家的影响,所以忠君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曹魏当时虽然实际权力都在司马昭手里,但是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那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名义上还是天子是曹髦。甚至所有国家大事,司马昭都得以天子曹髦的名义下达命令。那样,才能够名正言顺。因此,只有曹髦这位天子在曹魏百姓的心里才是所要拥戴的君主。
而他们的君主忽然被杀了,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士族豪门肯定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一时间弄的是民怨沸腾,国内的矛盾日益加深。
而这些问题,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不可能不清楚。同时,司马昭心里更加清楚,虽然自己现在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甚至很多拥护曹魏的军事集团(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都被干掉了。但是朝中和地方还有很多亲近曹魏的势力,如果民怨继续发展下去,这些势力就会借助民怨,对司马昭发难。同时,这些势力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那时就不好收拾了。
因此,司马昭找来贾充等亲信在一起商议,应该如何平息民怨,消除内部矛盾。最后,他们想出来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转移民众的视线,(让百姓考虑别的事),而让民众转移视线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因为,在天子被杀和对外战争这两件事情,民众最为关心的还是战争。这样,就能够把民众的思想牢牢锁定在战争上,慢慢的,就能够把天子被杀的事情忘掉。而那些亲近曹魏的势力也无法在兴风作浪。
所以,这是平息民怨,消除内部矛盾的最好办法。同时,对外发动战争还能够以司马昭为中心,让国人高度的团结。甚至,如果要是将敌国灭掉,司马昭在国人心中的威望将无人可代替,只要有了无限高的威望和权力,那个时候不论司马昭还是他的后代,取代曹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对外战争,无外乎就是伐蜀还是伐吴。最后,司马昭与手下经过仔细研究,得出结论,现在伐吴肯定办不到。伐吴,首先就要大量的建造战船,同时,还要开水道。而这些得需要十余万人接近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另外,南方气候潮湿,北方士兵由于水土不服,必然发生疾疫。那时,失败就会在所难免。
相反,蜀国就不同了,虽然蜀国山势险峻。但是,这些年,由于连年征战,蜀国国力已经是消耗殆尽,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极其艰苦,他们对蜀汉朝廷也是特别不满。另外,蜀主刘禅暗弱,信宠宦官黄皓。黄皓仗着刘禅的宠信,收受贿赂,排斥异己,甚至,连蜀汉的顶梁柱大将军姜维都被逼的率所部去沓中,名为屯田,实为避祸。
而这个时候对于司马昭是最好的机会,如果,派一支精锐去拖住姜维,不让其回援。然后主力大军出其空虚之地,袭击汉中。蜀军如果各自凭险拒守,其兵力必然会分散,那时,魏军就可以以主力之师各个击破。如果最后拿下剑阁,成都将无险可守,灭亡以是必然。
公元263年夏,司马昭下令召开朝会,在朝堂上,司马昭宣布了伐蜀计划。结果,招到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大家给出的理由是,蜀主虽然暗弱,但是实力尚存,另外,蜀道难,魏军难以攻取其险关。另外,山路险峻,粮食,物质运输到前线也相当的困难。曾经,曹爽伐蜀就伤亡惨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司马昭伐蜀,弄不好也会走曹爽的老路。就连那位长年与姜维作战的征西将军邓艾也不同意伐蜀,屡次提出来和司马昭不同的意见。
而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赞成司马昭的计划,那就是钟会,钟士季。钟会是曹魏太傅钟繇之子,自幼才华横溢。后来,在讨伐毌丘俭,以及诸葛诞的战争中,钟会又屡出奇谋,深得司马昭的信任,将其视为心腹。
朝会最后,司马昭说道,我意以决,伐蜀是势在必行。群臣看到司马昭态度坚决,在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了。另外,司马昭派主簿师纂到邓艾军中为司马,同时劝说邓艾,邓艾这才奉命攻蜀。
最后,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从狄道前往沓中进攻姜维所部,又命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部从祁山出发驻军武威,断绝姜维的退路。同时,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率魏军主力从骆谷进攻汉中。
公元263年秋,司马昭在洛阳誓师,从此,就拉开了伐蜀之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