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国向南,原野平旷,一望无垠。
孔子一行先向东行,至曹国,然后自曹南下。按照这个路线,孔子将抵达其祖先所在的国度——宋国。
五十九岁的孔子坐在车上,心事一派空茫。此行一意向南,却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莫非又是接连不断的失望?若果真如此,下一步又当如何?
追随孔子南下的弟子,除了原来的几位,又有增加,其中一位,是卫人端木赐,字子贡。
孔子圣迹图之“宋人伐木”
孔子在曹国或许停留了一段时日,抵达宋国时,已是公元前492年,他和一众弟子在宋都城外歇息,筹划下一步打算,而后习礼于大树之下。离开鲁国已有五年之久,无论居留卫都还是在奔波途中,孔子始终诲人不倦,时时与众弟子探讨学问,讲求礼仪。大树下,孔子和弟子们讲论正酣,却不料有人挥斧砍树。当然,砍树需要时间,所以孔子纵然面临危险,却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这砍树之人受宋国司马桓魋之命而来。
桓魋不是一个等闲之徒,他在宋国位高权重,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宋景公子栾(宋元公子佐之子,公元前517年嗣位)对他更是恩宠有加。几年前,桓魋看中了宋公子地的四匹好马,子栾便从公子地手中将马夺来,打扮得漂漂亮亮,送给了桓魋。公子地大怒,派人将桓魋一顿暴打,又把马夺了回去。桓魋惶恐,想要逃出宋国,子栾为了留住桓魋,竟然闭门而泣,眼睛都哭肿了。
桓魋之所以令人砍树,意图不明,追究起来,或许是桓魋不想让孔子在宋国久留,以免孔子得到宋君的重用,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无心杀孔子,只想把孔子赶走,所以砍树只是一个暗示。
孔子知道桓魋容不下自己,若不速去,徒惹嫉恨,便离了商丘,匆匆向西而去。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宋国西面,是几百年来与宋国水火不容的郑国,那里出过一位贤人,就是备受孔子推崇的子产。只是公元前492年,子产已去世三十年。子产死时,孔子刚刚三十岁,听得子产离世的消息,为之泪下,说子产有古仁人之风。
新郑城外,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口等候。此时孔子已经六十岁,须发苍苍,疲惫不堪。孔子个子很高,大约两米出头,站在那里很醒目,来来往往的郑国人看见他,难免多瞅几眼。
弟子们四处寻找孔子,逢人便问。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东门外站着一个人,脑袋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跟个丧家狗似的。子贡循路找去,果然在东门外看到孔子。孔子问子贡如何找到自己的,子贡据实以告,并未隐瞒。子贡或许以为,“丧家狗”这三个字会让孔子恼火,或者显得尴尬,但孔子并没有显露出任何不悦之色,反而微笑着说道: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啊,很对啊!
丧家狗,即是丧失家园的无主之狗,凄然惶然,四处流浪,忍饥挨饿,无所着落。在孔子看来,此时的自己,或许正如丧家狗一般,四处寻找理想的家园,却四处碰壁,失望连着失望,凄惶接着凄惶。
电影《孔子》剧照,周润发饰演孔子
他的微笑中,必定夹杂着一丝自嘲。
孔子在郑国没有多做停留。郑声公姬胜(郑献公姬趸之子,公元前501年即位)很可能没有接见孔子。实际上,就算见了,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姬胜也如卫灵公姬元一样,虽然内政混乱,却热衷军旅,跟在齐国屁股后面与晋国为敌。就在孔子到达郑国的前一年,郑国的军队在铁地被赵鞅击溃。姬胜对礼乐没什么兴趣,孔子的治国理念,在他看来不值一提。
孔子爬上车,再次上路,折向东南,奔往陈国。
(《大梦春秋》135,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