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开始,诗歌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歌颂者,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人,那竺脍炙人口的诗作也被世人津津乐道,反复吟唱。咏贫士
陶渊明(南北朝)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如果陶渊明的这首《咏贫士》大家不熟悉的话,那么下面这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你应该不陌生了,如果都不熟悉也没关系,现在就读一读,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注意到这两首诗有着相同的基因,对比一 下陶诗的划线部分与李白的诗,众鸟相与飞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无依与孤云独去闲,这几句血缘很近,应该是亲兄弟,而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几句血缘也不远,说是表兄弟一点也不过分。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陶渊明是南北朝时代的人,生活在李白之前,两者隔着一个朝代,不可能有交集,陶渊明的诗,李白可能读到,但李白的诗,陶渊明绝对看不到,这两首五言诗如此相近,要是现在有如此相近的两篇论文出现,免不了抄袭之嫌,肯定会有人出来讨论知识版权的问题。不过,李白是不是读了陶渊明的诗触发灵感,才写出自己的作品,没有留下任何参考资料。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是标杆式的人物,他曾是中国士大夫们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特别是仕途上失意的士大夫们的最好安慰,他们能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不一样的人生意义,以此看来,仕途不顺的李白不但读过陶渊明,而且应该是熟读过陶渊明了。
现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永比陶渊明的《咏贫士》出名,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冲前浪吧。
南北朝有位地理学家叫郦道元,即《水经注》的作者,《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三峡
郦道元(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写的是游记,但文笔一样隽永,词句优美,生动,所以郦道元不应只是地理学家,也应该是文学家,在三四百年之后的唐代李白,也写了一首与三峡有关的诗。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篇散文,一首诗歌,虽然体裁不同,但其意境很是相似,看看郦道元文章中的划线部分与李诗的DNA性状,李白的诗作好象是郦道元文章的一种概括与总结,李白把散文诗歌化便成了千古传颂的大作。同样,没人能证明李白读过郦道元的游记,所以也不能肯定存在剽窃,那么,英雄所见略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现在,自媒体行业互相抄袭与洗稿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平台只是口头上打击而私下却纵容,有些平台甚至对于投诉也置之不理,其中的猫腻无需多言。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存在洗稿现象,大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对比,一是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否相似,二是文章题材和细节描写是否相类,即使文字,体裁不同,如果表达的思想,观点相似,题材和细节描写也相似,则存在洗稿嫌疑,用现在的标准来判断,把李白的这两篇文章定位为洗稿是不为过的,如此说来,洗稿这种行为并非新兴行业,而是自古有之。不过,李白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说他洗稿肯定有人不服气的,当然,我们也是一家之言,谁都可以有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