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水浒》一书,主要刻画草莽江湖人物,水泊梁山好汉是重点着墨对象,正因为如此,反而淡化了读者对书中一些小角色的注意力,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故事推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松杀嫂是在《水浒》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桥段,对武松个人命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武松之所以能够成功报仇,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合谋毒杀哥哥武大的线索,郓哥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郓哥年纪不过十五六岁,但长期的市井生活,使得他有着远比一般成年人还丰富的生活经验,懂得如何察言观色,在社会底层艰难挣扎,讨口饭吃。他糊口的手段是卖梨等水果,为了免于受人欺压,他常与武大结伴而行,两个弱者为了生存,只好抱团取暖。
正是这种共同的结伴工作经历,表面上看,两人应当是结下了深厚友谊,然而这一切,都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郓哥看上去是个机灵可爱的大孩子,其实他有着市井小民的狡黠,但这些不被憨厚的武大所知。
武大整日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为人老实木讷,不被潘金莲所喜,加上王婆从中穿针引线,不甘寂寞的潘金莲很快出轨,投入当地土豪西门庆的怀抱。世上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武大出家庭丑闻,很快被炒得沸沸扬扬,除了武大自己不知道外,早被街坊邻居无人不知。
很快,郓哥从一个爱说闲话人口中知道了武大家的丑事。
自己的生意伙伴家中出了这种闹心事,按照常理,他应该马上通知武大,一起商量对策才是,但他却没有,而是直接去找到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王婆茶馆。
当然向西门庆这样地痞富豪勒索封口费,这样胆量郓哥是没有的,但是如果吓唬一下王婆,他还是敢的,毕竟拉皮条这种事是王婆的第二副业,一旦给搅黄了,岂不是断了财路,所以郓哥以为只要威胁一下,就会捞点好处,且看他是如何对王婆说的。
刚开始他是装作找推销水果的,故作神秘,暂且不点破,只说给大官人送梨的,王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她王顾左右而言他,装糊涂,问哪个官人?郓哥回答很有技巧,说:便是两个字的。
紧接着,郓哥很委婉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干娘,不要独吃自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
意思很明白,你王干娘自然从西门庆哪里捞了不少好处,只要给我分点好处,你好我大家好。你吃肉,好歹给咱也喝点汤。
一语道破了郓哥此人得本质,他的眼里只有好处,没有是非曲直,试想,如果当时王婆要是给他三瓜俩枣,断无后来之事。
可惜,王婆根本不拿郓哥这个小毛孩当回事,不吃这一套。
眼看商讨不成,郓哥便开始威胁,“你正是‘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半点儿也没得落地。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
王婆啥场面没见过,岂能让一个小屁孩唬住,直接将他轰了出来。郓哥讹人不成,心中愤愤然,便去找武大。
郓哥去向武大透漏内情,并非义愤填膺,而是为了索要好处,武大郎表示愿意送十个炊饼,但郓哥却立即坐地涨价,要请吃酒肉才告诉。
进了酒馆,又提出“酒便不要添了,肉再切几块来。”
一路讨价还价,哪有丝毫正义感。
等到武松开始追查武大死因时,郓哥作为整个案件来龙去脉全程经历者和见证人,并没有主动站出来帮助查案,直到在何九叔的介绍下才露面,但当武松问起案由时,他却莫名其妙的说道:“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
不得不佩服郓哥的机智和机灵,他知道武松是个厉害角色,向对付武大那样直接索取,恐怕不行,所以一下子扯到老爹身上,一番孝道之词,说的义正辞严,合情合理,实在太有语言技巧了,武松也不得不往外掏银子,给了他五两银子,这个可不是个小数字。
因此,尽管武松从郓哥口中得知了真相,但一切无关正义,他只是个可怜、又可憎的小孩子,当然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将一个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心理彻底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