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五国伐齐,乐毅带着燕国部队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唯独剩莒城和即墨城未破。齐国中的能人田单,出其不意地用了火牛阵将齐军攻破,开始了齐国逆袭的道路。可是后人在模仿田单的火牛阵时,却无一例外全部失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后世将领到底忽略了哪些因素?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你揭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二城未破,田单临危受命挽救齐国败局。他先是散布谣言,瓦解敌方军心,并在城中征集了大量百姓的耕牛,将牛的两角绑上尖刀,牛尾浸泡火油。
一切准备就绪后,田单又命人在城墙上挖出,仅能容纳一只耕牛通过的墙洞,将牛全部赶进去。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齐国士兵给这些牛披上红色的战袍,接着用火把点燃牛尾,让因尾巴吃痛而受惊的火牛直冲燕军大营,齐国的百姓也在擂鼓点火助威,在火牛的践踏和冲撞之下,齐国这才大破燕军,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不过,火牛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验证着一句话,叫作“总是被模仿,无法被超越”。后世一直有人自作聪明的模仿火牛阵,唐朝宰相房琯模仿过,北宋王则模仿过,南宋的王德,邵青也模仿过,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下场都是以失败告终。这种结果就让人非常好奇,火牛阵看似非常简单,可为何这些人偏偏就模仿不来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火牛阵的五要素说起。
火牛阵五个成功的因素分别为:
1、惹眼红绸
在田单的火牛阵中,给这些火牛披上红绸看似很不起眼,不少人认为这是给火牛气势上的点缀而已。可是,结合西班牙斗牛我们就知道,红色对于牛来说是非常惹眼的,这种颜色很快就能激怒公牛,让其极具攻击性。
一旦火牛放出去,后面的公牛在前面公牛背上红绸的刺激下,会忘我的奔跑攻击,这是火牛一去不返的重要因素之一。
2、限制墙洞
田单之所以会成功,与他命人建筑小墙洞是分不开的。火牛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只有面前一个出口,一旦火牛受惊,肯定会从这个出口奔驰而去。
即使火牛回头冲撞友军,这个墙洞也起到了隔离作用,故此,墙洞的作用就好比大炮的炮膛,只要火牛被“发射出去”,受伤害的必然是对方。
3、驱赶火把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毒虫猛兽和寒冷都肆意的侵略着人类的安全。可自从有了火之后,人类就成为了世间的主宰,因为无论是火的光明还是温度,都让百兽退避三舍。
众多火牛在尾巴被火灼伤,惊慌痛楚的情况下,自然要下意识的躲避后方的火把,逃离背后的痛楚,故此它们只能向前义无反顾地奔跑,燕军大营也就成了火牛躲避的最好目标。
4、恐吓声音
与火把威胁的道理相同,齐国城上数万居民的共同鼓噪,也会让公牛们惊慌失措,这种恐吓效果的达成完全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因此,在火把的视觉效应和噪音的听觉效应结合在一起后,火牛的冲击效果更加明显。
5、攻其不备
能运用火牛阵最好的条件就是攻其不备,在田单运用火牛阵之前,早就对燕军进行了分裂瓦解,让其军心大疲、疏于防备,这才有机会摆出火牛阵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后世将领们学习火牛阵时,只是学到了形似,而没有领悟到其精髓。这些将领在摆出火牛阵时,全都知道在牛角上绑两把尖刀,于牛尾点火后胡乱放出去,既没有披红绸,也没有建立防御火牛往回逃的有利工事,更没有擂鼓助威和火把威胁,成功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况且,火牛阵是人家田单早就已经玩过的战术,双方将领都是科班出身,谁不知道这个典故?人家见对方摆出火牛阵,早就有所准备进行应对,只要命令部队点起火把鼓噪喧哗就可以完全破解。
而这时放出的火牛,不是成了对方餐桌上的烤牛肉,就是变成反攻己方部队的“活坦克”,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打仗可不是儿戏,重复盲目模仿那是一定要失败的,最关键的还是要多读书,多实践,一定不要出现东施效颦般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