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礼仪不允许。古代的礼仪: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所以汉宣帝也没有办法。因为汉宣帝不是以汉武帝重孙、卫太子孙、刘进子的身份继位的。而是以汉武帝孙、汉昭帝子的身份继位的。按照礼法宣帝称帝昭帝为父亲、武帝为爷爷。而称呼卫太子为伯父、称呼刘进为侄儿。汉宣帝是过继给汉昭帝为子的。就如明朝嘉靖是过继给明孝宗为子,要称呼孝宗为皇考。称呼原来的父亲兴献王为叔父。为此暴发数年的大礼仪之争。最后嘉靖赢了,称兴献王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当时昭帝没有儿子。当时大臣提议由武帝剩下的唯一儿子广陵王刘胥继大统。但是如果是昭帝的哥哥广陵王继位,那昭帝这一脉不就绝嗣了。汉书: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最后霍光等人选了武帝孙、昌邑哀王子刘贺。也就是让昭帝的侄子刘贺继位,侄子也叫从子。刘贺是以昭帝儿子身份继大统的,是过继给昭帝的。汉书: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但是刘贺不到一个月就废了,还是要再选过。霍光等人上书: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大宗指文—景—武—昭帝。小宗指景、武、昭的兄弟。但要跟大宗血脉最近的。)最接近大宗的当时昭帝兄弟的儿子们。会选择刘询也是因为他捡了便宜。广陵王这一支排除在外、燕刺王曾谋反也排除在外、昌邑王这一支就更不用说了。群臣上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曾面是夸奖的话)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嗣孝昭皇帝后,就是说刘询从此在宗法上是昭帝的儿子)宣帝继位后还是想追尊卫太子的,但没有后来明朝嘉靖那么强硬。继位几个月就下诏让官员给卫太子定谥号,这是一个信号。汉书: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当时就有官员上书:《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就是礼法规定做了人家的继承人,就要做人家的儿子,所以自己的亲生父母就降位屈尊享受不到祭祀,这是出自对祖宗的尊崇。陛下是孝昭帝的继承人,要继承对祖宗的大祭,制定礼仪不能逾限越规。当时官员提议谥为戾太子。刘进谥为悼,按照诸侯王的标志来。宣帝暂时接受了,必竟自己才继承几个月。八年后宣帝的统治越来稳,这次官员稍微让步了。汉书:有司复言:“《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就是说按古礼父亲为士人,儿子当了皇帝对父亲的祭祀应该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应该给悼园(刘进)上尊号皇考(皇考是父亲的意思,到了宋代只能皇家用。就是当朝皇帝称呼先帝为皇考)把刘进的墓稳为寝。(寝指皇帝的陵墓)刘进成为有皇帝之实无皇帝之名。这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不可能再追尊卫太子为皇帝了。而且追遵卫太子为皇帝于礼不通,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会追谥爷爷辈的。
爷爷追谥了父亲追不追谥?汉朝皇帝系是高—文—景—武—昭—宣。如果把卫太子追尊为帝,请问把卫太子排在那里?请问卫太子以什么身份追尊为帝?如果按照爷爷身份来追尊,汉昭帝不就变成汉宣帝的叔公。那汉宣帝还怎么以昭帝儿子的身份继大统,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刘秀虽然是但实际是继承自汉,所以史称光武中兴。刘秀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刘秀的父亲也只是县令。跟后来后刘备也非常之像。估计刘秀也常对人讲:孝景帝玄孙、长沙王之后。虽然也是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按照礼法来讲排队也轮不到刘秀当皇帝,必竟隔的太远了。一开始刘秀在洛阳设宗庙供俸西汉诸帝,后又立亲庙供俸他父亲以上几代先祖。这样做法受到群臣反对纷纷上书: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就是要认西汉皇帝为父)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春陵四世指的是刘秀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他们是臣,西汉诸帝是君。把他们同列,不合礼)刘秀很矛盾,也想保留亲庙。大臣再上书: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就是说刘秀应以宣帝—平帝为亲。认宣帝为祖父、元帝为父亲。逢年过节刘秀要亲自去拜,成帝以下的皇帝让大臣去拜。对于刘秀的直系先祖就立皇考庙(改了名字),供俸刘秀父亲—刘买(刘发儿子)。由大臣去拜。
刘秀也不得不妥协,必竟直亲的庙保留了。从宗法礼法刘秀就是宣帝孙子、元帝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