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赤壁两岸,剑拔弩张。漆黑的江水,从最深处沸腾,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两岸,这一战,曹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以孙刘两家的军士们,个个抱定了以死抗曹的决心。战鼓擂,笙旗摇,眼看着胜负已定,最关键时刻,一场东风突然而起,那一夜,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与帝位绝缘。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陈寿的正史《三国志》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小说,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赤壁之战亦是如此,然而,不仅仅是罗贯中对赤壁之战做了艺术加工,真实历史上吴国人对赤壁之战也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而记载到史书里,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无论是小说里,还是正史里都没有真实的记载赤壁之战,那么,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欲知答案,且往下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正史《三国志》里,魏蜀吴三国里对赤壁之的不同记载,具体如下——《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分别记载道:“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和“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在《三国志吴主传》里记载道:“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吴书》与《魏书》和《蜀书》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出入极大,在《魏书》和《蜀书》里,都提到了赤壁大战曹军被破,军士因水土不服染了瘟疫,曹操退军,而对于赤壁大战“火烧战船”这件事只字未提,不仅如此在《魏书》中甚至未曾提及与东吴周瑜大战一事,只说与刘备战,不利,并且关于“焚其舟船”,也特别点明了是在“大破之”之后,打败敌人顺便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和设备,这是最基本的战争意识。可是在《吴书》中,赤壁之战不仅记载了结果,而且详细描写了火攻过程,如果说吴国此举,仅仅是因为赤壁之战,吴国作为胜利者,举国有荣,所以大肆宣扬,似乎说不过去,一来,史料对比的结果让人对赤壁之战更加了解,何况在曹操传中更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乃引军还。”曹军编的歌也唱道过“贼备占樊城”而不是贼人孙权。刘备传里也说到:“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曹公引归。”这些都表明,赤壁之战说到底是曹刘相打,而曹操最终退兵主要是由于出师不利。二来,古代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史官,史官们追求历史真相成痴,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偏差太大,毕竟连曹操多疑梦中杀人这种性格都被完整的记录下来,赤壁大战这场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的战役不可能不被记录。如果赤壁大战是吴国火攻大胜的,没理由《魏书》和《蜀书》同时不提,只有一个吴国写的如此详细大肆宣扬。那么,吴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呢?笔者认为,一切可以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至于提到这段历史,后人的印象大都是刘备耍流氓,借荆州不还,可事实并非如此。
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郡。彼时,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而孙权在东吴鲁肃的劝说下也同意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上,荆州只有南郡是刘备借的,借荆州实属吴国编造出来的。而吴国不仅表编造了刘备借荆州,更编造出了“火烧赤壁”,目的就是为了蒙骗天下人,让人们以为东吴既出人又出力。而在这一些谎言的背后,掩饰掉的是孙权想得到荆州的野心。
对于这一切,罗贯中是否了然于心呢?笔者认为,他是看透没有说破,否则他不会将将计就计写火烧赤壁,要知道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压根就没有帆船,帆船是在东晋后期才诞生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扬帆借风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时代已经远去,赤壁之战的火光却依旧映照在历史中,在人们的脑海中熊熊燃烧,这或许就是三国历史的魅力吧,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有过那样一段历史令人心生向往,一闭上眼,时光深处,那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