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从课本里认识了“电”字,在老师面前,也能不眨眼地把书上那句“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当成顺口溜背下来,后来上了图画课,还能歪七扭八地画出电灯电视的大概形状。可是,村里真正通上高压电,是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在此以前,村人一直过的是点煤油灯的日子。
现在的年轻一辈肯定想不通,黑咕隆咚长夜漫漫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其实十几年前或者更早几年的乡村,普遍都还没有牵上高压电。人们走夜路靠手电筒或者马灯,家里照明用煤油灯,惯用的是那种有玻璃灯罩的美孚灯,既美观又可以挡风,图省钱也可以自制,大多拿万能胶罐子或者药瓶子的盖子钻一个洞,找点铝片圈好棉芯,一盏简易的煤油灯就做成了。
当时乡政府有个打铃的干部,我们那管干杂七杂八的事的干部叫打铃的。像给食堂买菜打菜,防着隔壁村子的猪牛进政府院子,帮送电影下乡的放映员打打下手帮帮衬,这类琐事他都做。有次到村里来通知村长去开会,村长下田里去了,他就坐在村口的一块青石板上等,我们小孩子也在一旁玩耍,看见他拿出一个可以两头按的东西“吧嗒吧嗒”地把玩着,后来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电灯开关,可当时我们看得稀奇,有胆大的凑过去问那是什么,他懒散地回答我们,测电用的,有这个就知道有没有电。说着话他嗒地按了一下开关,严肃地说,现在有电。我们都觉得挺神,又有点怯。因为大家总听过一些关于电杀人的传闻,诸如谁摸了一根带电的电线,在旁人看来,也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只是姿态僵着,推他一下,人却像被风吹散一般,化成灰尘。我们就问他,那你怎么没被电到。他说,我是大人,扛得住,你们就不行,没这个抵抗力。说着虚张声势地把那个开关朝我们按了一下,我们立即吓得作鸟兽散。后来大家聊起,对这么一件“兵器”眼红得很。
同是农村,牵线发电的村子仍会有先有后,我的家乡发电晚是因为地形太偏,其实我们那个乡实现普遍通电应该是在八十年代末,我快上完小学的时候。有亲戚来做客,村人问起发电的事,亲戚们就会说得眉飞色舞,只要把开关线一拉,屋里头各个旮旯都有光,你一百盏美孚灯加起来也没得比。但又会说,也不让人省心,你正炒菜的时候,忽然电灭了,又要找洋火又要找灯,有时刚好灯里没有加洋油,搞得你手忙脚乱,菜都要烧掉。村人听到这里,总会哈哈大笑起来,嘴里说着嗬嗬,还会还样呀,心里也找到了一点平衡。
那时停电是一件恼人却又经常的事,当时的乡供电站掌握生杀大权,别提多牛了,我曾亲眼看到供电站的人下乡时用汽水洗手,羡慕得不得了,至今印象深刻。我上初中的时候,乡里还发生过群众大闹供电站的事。一伙村民拿着扁担,把供电站的电灯电杠闸刀全给砸了个稀巴烂,他们质问供电站的人,白天有光,我们又在外面做事,谁要你的电,这时倒一直有电。夜间要做饭吃饭,这个时候却没有电,电视也没得看。等困醒一觉,下半夜电倒来了。你们这电到底给哪个菩萨鬼用?有一年冬天一直这样,人民群众意见能不大?
我上初中的时候也深受停电的苦,晚上上自习,停了电老师就要我们买蜡烛,一晚一根蜡烛,点不起呀。所以我们都要削尖脑袋想点变废为宝的招数省钱,那时候润肤产品没有现在这般五花八门,雅霜算高级货,做工作的人才用,乡下人一般用螺壳油,好点的也仅限于买盒百雀翎,我们土话叫“面面油”,那是一种扁圆的铁盒子,有大有小,小孩子喜欢收集这个,装硬币,养蚕宝宝都可以,再有就是可以点蜡烛油,把过年过节过喜事点剩的大蜡烛油存放在里面,做个纸捻子,就可以当蜡烛点,一点都不浪费。很多人在学校都点这个,比买蜡烛省多了。
当然,现在单以回忆的姿态来看待,停电也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也是在晚上上自修的时候,往往一片漆黑的瞬间,整个校园都会欢呼起来,叫喊的,鼓掌的,吹口哨的,捶桌子的,整个一狂欢节。有老师在都不怕,反正黑咕隆咚的,一片混乱也捉不到是谁。有些认真的,点亮蜡烛,也会被调皮捣蛋的跑过去吹灭。即便在黑暗中不言不语,也能感受到快乐分子在整个教室里肆意飘荡。因为停电我的老师还闹过笑话,有次晚上考试,忽然停电,于是大乱,有人在叫,快抄书,快抄书呀。黑暗中老师的声音气急败坏,谁敢抄?谁抄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我马上给他记零分。后来我们送了老师一个外号:黑猫警长。
大概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但没电看什么电视?这个主人平时爱钻研电器,他想到利用太阳能发电,大家也不知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反正就听他说,只要白天天晴,有太阳,晚上就有电视看。于是,我们就像迅哥儿盼闰土一样日日盼着天晴,天晴就有太阳,有太阳就有电视看了。那些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在我们一帮小孩子的眼里竟都变得可爱异常,因为这么大的日头,晚上看电视的电该足了吧。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享乐思想后来挨到大人们批头盖脸的训斥:“天晴天晴,是电要紧还是肚子要紧?旱死稻禾你们去啃薯干。”后来村里的电视又渐渐多了几台,但电始终没有发起来,他们有的买电瓶,有的买充电器,各自运用自己的关系到外村牵了高压电的亲戚家去充。电视放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电瓶充电的多少,所以村人个个居安思危,惜电如金,放映中一看到新闻或者广告,马上拨掉插头关上电视,以为这样就能省好多电。算算约摸到了正片放映时间再打开电视,这也成为村里心照不宣的惯例。
初三那年冬天,村里牵线发电的事终于有了眉目,村长到乡里开了一个会,回来跟村人传达,乡长在全乡三级干部会上捶桌子,一再强调,要争取在年底实现全乡村村牵上高压电。村人也似乎受到震撼,都说应该牵了应该牵了,但村长提起买变压器的那笔钱,大家又都黑着脸不作声了。那段时间正时兴海峡两岸认亲,邻村一位台胞也借这股风,跟家中弟弟接上了头。邻村和我村都小,合起来算一个生产队,做事自然有商有量。当时村人都把台胞作为发展对象,由村长出面去找他商量捐赠的事。那台胞少小离家,在台湾也一直打着单身,老大回时也还是孑然一身,不想弟弟这边却是儿孙满堂。他的几个侄子在旁虎视眈眈,如临大敌。按台胞的意思,本要捐赠一万元人民币,不想几个侄子在一边旁敲侧击,暗示养老问题。最后台胞被迫让步,五千元捐赠,五千元无息贷款。事后,台胞的三个侄子对那笔钱仍耿耿于怀,在牵线发电的那天,他们也以此为由,要求最先把电在他们家安家落户,他们嚷嚷着说,五千元,五千元买个第一,往年买个状元也有多呀。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给奶奶和两个叔叔拜年,顺便也到自己的房子看望华大伯,华大伯是父亲的本家,他们同一个太祖父。因脚有残疾,终身未娶,脾气古怪得很,但一直很偏爱我。读高中时我几年没回过故乡,有次父亲回去在他面前提起我,说我已经长得好高了,华大伯立即骄傲地说:“那还要说。”倒好像他亲眼看见一般。当年我家搬离故乡时,留下一栋刚建不久的楼房未作处理。父亲考虑到华大伯的那间矮房阴暗潮湿,也感激他曾经给我家的帮助,就把房子的看护权交给华大伯,转眼都快十年了。那次闲谈中我看到华大伯的床边放着一个装雪碧的塑料瓶子,里面的液体色泽很暗,显然不是雪碧。华大伯神秘地笑着,问我还认不认得这是什么,我闻了一下,一股久违的气味,原来他现在不照电,改点煤油灯了。他跟我比较电和煤油的费用,得出的结果是点煤油灯比用电一年要节省一百多元。华大伯得意地说,把头探给供电站那帮兔崽子宰,这种事我才不干。临走的时候,我向华大伯告别,等我都走出了大门,他又喊住我,叫我进房间来,他从床铺的席子下拿出一个油纸袋,从中拿出40元新钞,说是给我的压岁钱。我心里本来就不好受,哪能拿他的钱,推辞了几下,他竟白眼一翻,喝斥我:“叫你拿你就拿着。”等我嗫嗫伸手,他才语调缓和点说,虽然不多,总是我的心意。再说,以后你出来工作再还给我就是。这样说着,他刚才还满是煞气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在电学中有三个重要人物
第一个 奥斯特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个 法拉第
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出生在一个十分贫穷的铁匠家,他爸爸实在是太穷了,小法拉第是饥一餐饱一顿地长大的。他后来回忆说,有时候爸爸妈妈一个星期只给他一个面包吃。
穷成这个样子,法拉第当然没上过学。他从小就去当听差,当报童,13岁时便到一家书店里当了学徒。那个时代书刊和报纸是奢侈品,小法拉第专门为订户送报,送完一户跑一户。后来他开始学装订,并且在装订之余去看书。
有一次法拉第装订一本书,书名叫《关于化学的对话》。他看这本书入了迷,用仅有的钱买了药品,按照书里的话做起实验来,从此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读的书越来越多,于是他用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在笔记中配上插图。他从《大英百科全书》里学到了许多电学知识。
后来,法拉第去听著名科学家戴维的科普报告,便把笔记本呈送给了戴维。经戴维推荐,法拉第成了英国皇家学会实验室的助理,从此法拉第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当时科学家们相信:电流既然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也应该能够生电,但是,戴维和法拉第研究了10年,都没有找到用磁生电的办法。虽然这样,法拉第仍然不灰心,他有信心在磁生电上取得突破。
1831年8月,法拉第做了一个新的装置。他在一个直径为6英寸的铁环的半边,用铜丝绕成线圈,接上电流计;在铁环的另一半也绕了一组线圈,然后接到电源上。
“合闸!”法拉第亲眼看到那电流表的指针摆动了。可是,他再定眼一看,那电流表的指针又指向了零,这是为什么呢?法拉第决定断开电源再重新做一下实验,谁知,在断开电源时,指针又摆动了,但是这一次的方向与上次相反。法拉第总想让第二个线圈产生持续的电流,可是实验的结果总是只有合闸和断电的一瞬才能“感生”出电流来。
法拉第不但善于实验,更善于思考。他想,使电流感生出来的应该是一个运动着的磁场。于是,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进空心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摆动了,磁终于产生电啦。
法拉第成名以后,世界各国赠给他的荣誉头衔有94个,但是他说:“我承认这些荣誉很有价值,不过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科学家不应是个人的崇拜者,而应当是事物的崇拜者。真理的探求应是他唯一的目标。”
第三个 爱迪生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还有汤姆生也是一个重要的人,他发现了电子,但关于他发现电子
专业知识比较多
http://www.cnysgz.com/ygjy/ygwl/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8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测量工作开始得很早。春秋战国时编制了四分历,一年为365.25日,与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相同,但比其早四、五百年。南北朝时祖冲之所测的朔望月为29.530588日,与现今采用的数值只差0.3秒。宋代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代值相比,只有26秒误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准确数据,在于公元前四世纪就已创制了浑天仪,用它来测定天体的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相当于现代赤道坐标系统的赤经差和90。——赤纬)。汉代张衡改进了浑天仪,并著有《浑天仪图注》。元代郭守敬改进浑天仪为简仪。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还有圭、表和复矩。用以计时的仪器有漏壶和日晷等。在地图测绘方面,由于行军作战的需要,历代帝皇都很重视。目前见于记载最早的古地图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图。周代地图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图的官员分工很细。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长沙国地图和驻军团,图上有山脉、河流、居民地、道路和军事要素。西晋时裴秀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方丈图》,并创立了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此后历代都编制过多种地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北朝时谢庄创制的《木方丈图》;唐代贾耽编制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内华夷图》;北宋时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时石刻的《华夷图》和《禹迹图》(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明代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相当于现代分幅绘制的地图集);明代郑和下西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等。我国历代能绘制出较高水平的地图,是与测量技术的发展有关连的。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丈杆、测绳(常见的有地笆、云笆、和均高)、步车和记里鼓车;测量高程的仪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准仪);测量方向的仪器有望筒和指南针(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现人工磁铁制成的指南针)。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数理知识紧密关连。公元前问世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刘微所著的《海岛算经》,介绍利用丈杆进行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测量(称重差术),求解山高、河宽的实例,大大促进了测量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的测绘成就,除编制历法和测绘地图外,还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实量了从河南白马,经过浚仪、扶沟到上蔡的距离和北极高度,得出于午线一度的弧长为132.31km,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作出了贡献。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元代郭守敬在测绘黄河流域地形图时,“以海面较京师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观念的人。清代为统一尺度,规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经线1。的弧长,即每尺合经线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于0.317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测绘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和统一了全国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大地控制网、国家水准网、基本重力网和卫星多普勒网;完成了国家大地网和水准网的整体平差;完成了国家基本图的测绘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和南极长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测量;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例如进行了南京长江大桥、宝山钢铁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工程的精确放样和设备安装测量。出版发行了地图1600多种,发行量超过11亿册。在测绘仪器制造方面,从无到有,现在不仅能生产系列的光学测量仪器,还研制成功各种测程的光电测距仪、卫星激光测距仪和解析测图仪等先进仪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出各类测绘技术人员数万名,大大提高了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测绘科技发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全国gps大地网即将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第一套实用电于地图系统(全称为国务院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测绘科技水平,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是能迅速赶上和超过国际测绘科技水平的。百度地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