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打喷嚏
1、新生儿喉咙有痰音
许多父母都会注意到新生儿老是在喉咙里会有痰音,一天之中会咳嗽数次,尤其在喂奶之后更是明显。这是因为新生儿鼻黏膜的细胞所制造与分泌的黏液(用来吸附外来的异物)几乎与大人等量,而其“空间表面积比”却远比大人小,如此一来,小空间中却相对有较多的黏液,无怪乎新生儿似乎比大人更容易打喷嚏。
2、新生儿呼吸时有声音
呼吸道是窄而有弹性的,呼吸时空气的进出原本就会发出声音。新生儿的呼吸道更是如此,当他们躺了很久或喂奶之后,因为很久没有清除鼻腔与口腔中的黏液,声音就会更明显了。除了黏液,喂完奶后,口腔、甚至鼻腔中仍会有一些牛奶的残余,更会加重此情形,因此,这些声音是完全正常的。
有许多父母不明了什麽是「痰」。根据道氏医学辞典,痰(sputum)是指从肺部、气管经由口腔所排出的物质。这些物质多半是混合了呼吸道脱落了的细胞(因为发炎或其他原因死亡)与外来的异物(如病毒或细菌、空气中的杂质)。呼吸道是很敏感、而且容不得任何杂质的,如果有「痰」,就一定会引发咳嗽的反射作用以排出异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痰一定会咳嗽,没有咳嗽多半没有痰(除非其脑部的咳嗽中枢已被破坏,如植物人)。准此,如果是单纯没有、或是一天中只有数次的咳嗽,是不必担心的。当然,如果在感冒的颠峰期,因为会产生许多痰液,是会听到许多的咳嗽声。到了後期,痰减少了,咳嗽也自然减少,表示疾病正在好转。是否需要吃药呢?其实,许多宣称具有「化痰」效果的药物,并不如预期中有效,清除痰液主要仍是靠气管中的清道夫──淋巴球来进行,病人只要多补中水分即可,并不是非得靠药物。因此,只要咳嗽不会影响睡眠,是可以不需要再服药的。(除非原来有细菌性感染,医师指示须服抗生素药物一个固定的周期,如 7-14天)有一些新生儿,因为气管的软骨发育尚未成熟(Bronchomalacia,气管软骨发育不全),强度不够,因此在「吸入」空气时(呼出时不会),肺部的负压会使气管变窄、塌陷,因而发出「咻咻」的声音。如果是这种情形,应该报告医师,观察到出生六个月後应该逐渐会改善。另外有一些状况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新生儿体重增加得太慢,喂奶时脸色会变黑,或者有明显的咳嗽时新生儿都不会哭或哭不出来,如果有以上情形,应该给医师检查。如果没有,享受新生儿所带给你们的喜悦吧,您所担心的的痰音多半在前几个月,当他的体重加倍後就会消失了。二、新生儿鼻塞1、新生儿的鼻腔特点新生儿鼻腔小,鼻道短,鼻粘膜柔软,上面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充血和鼻黏膜水肿。新生儿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鼻黏膜血管出现扩张、收缩,渗出增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鼻涕。新生儿不会把鼻涕清理出来,慢慢就会变成鼻痂堵塞鼻道,加重鼻塞的程度。我们都知道人要维持生命,需要不断从外界吸取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当鼻子被堵塞时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2、鼻塞对新生儿的影响由于新生儿经常处于闭口状态,不会用口呼吸,一旦出现鼻塞后对新生儿影响就更大,一般表现为烦躁、哭闹,吃奶时由于鼻子和口腔同时堵住,导致吃奶差或无法吸吮,严重者可发生青紫和呼吸困难。因此新生儿出现鼻塞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3、引起新生儿鼻塞的原因感冒可引起新生儿鼻塞,感冒时由于鼻粘膜充血肿胀,鼻腔内分泌物增多,常导致鼻子不通气。再有如果母亲在孕期使用了降压药利血平后,新生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出现鼻塞。空气干燥也会引起鼻塞。解决的办法是:如果是在冬季,可在暖气前挂上湿毛巾,以减轻空气的干燥程度。如果房间温度太高,宝宝也会感到鼻塞。所以,天气好的时候,要经常带宝宝去户外散步,接触室外空气后,会使宝宝鼻腔通畅。值得注意的是,切忌不要给宝宝用成人通鼻药。4、什么是“泥膏体质”的鼻塞?新生儿眉弓、脸颊上有小红疹,或眉弓上有像头皮一样的东西,这属于“泥膏体质”,也称“渗出体质”。这种体质的新生儿一般较胖,经常腹泻,而且特别容易鼻塞。这种鼻塞多有家族遗传倾向。解决的办法是室内空气新鲜,湿度、温度适宜,让宝宝逐步适应自然环境,接受新鲜空气,减少室内尘埃密度,每天用软布做成捻子,轻轻捻动带出鼻内分泌物。有鼻黏膜水肿的宝宝,清理鼻道一时也不能改变鼻塞症状,爸爸妈妈不要着急,消除水肿是个自然过程,一般不超过1个月,不必抱着宝宝到医院“走过场”。5、新生儿鼻塞的护理要点新生儿鼻黏膜水肿,鼻道中看不到有分泌物堵塞。可用湿毛巾热敷宝宝鼻根部,鼻塞可以得到临时缓解。如果有鼻涕,可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沾湿,捻成布捻,轻轻放入宝宝鼻道,再向相反的方向慢慢转动布捻,边转边向外抽出,就可把鼻涕带出鼻道,这样不会伤着宝宝的鼻腔,比用棉签要安全得多。如果有鼻痂,最省事的方法是先让宝宝哭闹一会,泪液可浸湿鼻痂,使鼻痂变软,这时再用布捻刺激鼻道,使宝宝打喷嚏,就可能把鼻痂打出来,或打到前鼻孔,再用手轻轻把鼻痂拽出。如果有阻力,就不要硬性往外拽,以免损伤宝宝的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