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我一直觉得,人要保持自己生命的成长。没有人不怕衰老,但是什么是衰老?不是说有皱纹了,体态臃肿了,面部松驰了,这些就是衰老了。真正的衰老是唉声叹气的指责,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靠谱,全都不能信任,这个时代,孩子们都袒胸露背、说着火星文、晚婚不婚、丁克丁狗、世界那么大要去看一看——当你这么说的时候,那你真的衰老了。如果你不再尝试年轻孩子喜欢的歌曲、网游、生活方式,不能再跟任何一个圈子成为朋友,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新鲜的好奇,让自己也投身其中。如果你可以这样去做,你不拒绝世界,世界就不拒绝你。也就是说,与其惧怕年龄,不如拥有一个成长的生命,人能成长就不会衰老。
所以我很喜欢那些一直在成长的人,就是到任何一个时代,他们都保持这种欢喜的蓬勃,他们照样可以动手去尝试,从尝试新衣服,新美食,到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是一种生活的技巧,他们一直在尝试着。觉得这是一种魅力,成长本身就发散着魅力。
这个时代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立体起来,既然时代是多元的,就让自己也是多元的。让独立的职业的自我,让伦理的亲情的自我,让在社交圈子里不断进步的自我,与一个生命中不断反省、不断成长的自我,融合在一起。当一个人变得立体、丰富、多元的时候,他/她就变成了一颗钻石,每一个棱面都闪烁着光芒。人的成长,无一例外都要越过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经历一个繁难的成熟过程。但时光如潮水般退去后,有些东西会像发达根须一样留在我们身体里,比如心灵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持续成长,才是永远不能被剥夺的人生财富。
一个在现代社会的一体化、规范化、模板化的教育体系中成长的人,正越来越面临不会恣肆生长、不会精神探险、失去心智另途的危险。我见过很多这样面目模糊的人,他们很快就长成了固定的刻板的形态,相由人生,由于生活的停滞,甚至他们很年轻时就一脸暮气。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鼓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发现自我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但实际上是丧失自我的、流水线产品,他们的个性、追求、爱好都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自然界的千姿百态,为什么在人这里变成了印板般的几个类型?为什么文化变成了模式,而不能随时迸发出不同人的令人讶异的异态?有原则,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健全的,如果只有一个部分,就会非常危险。人在中年之后,很容易变得日趋保守与僵化,还可以有机会继续成长变化,寻求生命的变数,开出不一样的花朵,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去年在2015年首届西部创新发展论坛上,看到了那位开情趣用品店、宣称90后不买房的彪悍马佳佳,她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动荡海洋,60后、70后这些人都是哺乳动物,其中最有勇气、最能折腾的人都去学习游泳了,而90后天生就是一条鱼,他们应该去教导前辈们如何学习游泳。——向来懂得营销自己的马佳佳再次语惊四座。但我是认同她这番话的,做父母需要能力,以为是父母就拥有了天然的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并且终生拥有,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所谓青春期叛逆,我认为惟一的原因在于,家长没有能力跟上孩子的成长。没有能力的家长不如干脆放弃自以为是的教育资格,朴朴素素做单纯的衣食父母,那样至少,可使孩子免受干扰或者误导。
这就是所谓的后喻时代,指的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老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今天,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从头到脚一身智能高科技装备,随时随地可以从课堂里穿越到虚拟世界,或者随时随地可以拍案而起说老师你错了,他们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是时代先锋,他们原子裂变式的爆炸性成长,与上一辈人胼手胝足的成长,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生在现代中国变动最快的年代,这个年代刚好横过他们的整个成长阶段。我不得不感叹,成长没有边界,但却有不同速度。这个年头,站好站稳讲台容易吗?每一代人的成年礼,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PK掉上一代人,作为老师要以怎样的继续成长,才能与台下一波波高速成长的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真正碰撞与对话,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我想,国学延续三千年,其本旨是成人之道,是使人懂得生命的庄严、人生的崇高感和美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那些高贵的人,他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成长,成长为大人君子,这也是我的自我期许。既然成长是一件终其一生的事,所以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最好的成长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而且是发生在自己内心的,有的时候我们表面上波澜不惊、云淡风轻,但是内心可能是波涛汹涌的。人类的生存竞争,是生命成长的竞争,不到终点,尚难论成败胜负。
千古英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一天别人也会这样说我,说我们。成长并不是上帝许诺给每个人一生的礼物,谁都有停住的那一天。且不伤感,且不自疑,且比划下去,后一代人说前一代人,不管如何残酷与刻薄,人类就是如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