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是不是高尚的品行?”
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以德报怨,那又以什么来报德呢?”
“毕竟长辈,听着就是”
前几天,闺蜜小霞买好了飞往日本的机票。
大家都知道,临近过年,她又要去“避难“了。
小霞今年32岁,出身在农村,名校硕士。由于一直没谈好对象,所以每到年底,她就会选择到海外度假。
她说,虽然自己也很想在家过年,但实在受不了长辈们的“过度关爱“:“小霞啊,你也不小了,可以考虑结婚了!““小霞,我这手头有个40岁的男的,条件还不错的,刚离了婚,你要不要去看看?““小霞,你再不嫁人,以后可就很难生孩子了啊!要抓紧啊!”
长辈们的话,一套又一套。
更郁闷的是,有些亲戚,看似是关心小霞的婚姻大事,其实是在看她笑话。
比如有一个二婶,自己女儿读书不好,初中毕业,早早工作,眼看小霞读了名校,二婶总是自怨自艾,觉得自己没福气,生不出会读书的女儿。
可如今,二婶觉得自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因为她女儿结婚生娃,现在二胎都有了,而小霞还是单身,所以她看小霞的眼光,格外洋洋得意。“小霞,不是我说你,你也老大不小了!真要做一辈子老姑娘?你看我家那个,读书是没你好,现在日子可过得不错!哎呀,书这个东西看来读多了会把人读傻……”
遇到这样的长辈,小霞真是有苦说不出。实在忍不住,偶尔顶个嘴,结果更不妙。
“都是长辈,小霞,怎么可以顶嘴?”“我们这还不是关心你,你倒好,还发大小姐脾气?”“你脾气这么差,难怪没人要……”
越是来自长辈的责难,越是让人心痛的无法呼吸。
有一句话说:“我希望你指点我,但我不喜欢你对我指指点点”!
长辈们作为“过来人”,当然可以给小辈一些合理的人生建议,让小辈们少走弯路。
但这种建议,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应该是横加指责的势利,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指点,而不是指责。
“多大点事,计较个啥”
网友“有人喜欢宝蓝”,爆料过这样一件事:
他一片好心,帮朋友抢火车票,好不容易抢到,结果同事却只给他转了734元,少了5毛钱,让他心里很不爽。
他告诉同事,希望同事能给他补齐这笔钱,可同事却觉得,不就是一块几毛钱吗,斤斤计较个啥。
所以这名网友一怒之下,干脆直接把票退了,狠狠出了一口气。
暂且不论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
但我相信,这名网友之所以会爆发情绪,肯定不是为了这一块多钱,而是受不了总被人家 “薅羊毛”。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比如,有的人是这样的:给朋友代买外卖,几天不给钱,等一提醒,说:“哦,我忘了。”可是轮到她买,绝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帮朋友海外代购,一开口就是10盒面膜,却舍不得出半点代购费。一起出去玩,每次都要求打车去,却从不自己主动打车,眼巴巴等你打……
这些事情确实都不大,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颗老鼠屎,也可以坏了一锅粥。
很多时候,导致矛盾爆发的往往不是一件大事,而是日积月累的小事。
终身成长词典词条《19:同理心》中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亦勿迫人。”
凭什么同样的事情,在你身上是个事,在我们身上就是“多大点事”?
尼采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同理,迫使人们对他人宽容,本身就是不宽容。
“孩子还小,要让着他”
更让人郁闷的,还有这样一句话:“孩子还小。”
这几天的理发店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所以我早早就预约了熟悉的Tony老师,想赶在年前,给自己做个美美的发型。
按照约定的点准时过去,没想到忽然插进来一个熊孩子,一屁股就坐在了Tony老师面前非要抢在我面前理发。
因为理发店是工作室预约制,Tony老师就委婉跟小朋友提出,我是提前约好的,而且我也是老客户了,应该让我先剪头发,请小朋友让一下。
没想到,熊孩子白了我一眼,死活不肯让。
就在这时,孩子的妈妈理直气壮地开腔了:“哎呀,小孩子的头发剪剪很快的,等这个姑娘剪完,估计一两小时过去了!再说,我待会还要带他去上培训课。孩子还小,姑娘你就让让他么!”
我因为接下来还安排了其他事情,就跟孩子妈妈说:“真不好意思,我接下来也还有点事,而且我是提前预约好的,没办法呢!”
结果孩子的妈妈一下不高兴了,骂骂咧咧起来:“这年头,真是啥人都有!一点不懂事,这么大人,连个小孩子都不肯让,这种姑娘将来怎么有人娶……”
熊孩子“花式作妖“,早已屡见不鲜。
新闻报道:
广西的陈小姐在影院观影时,一个小男孩不停吵闹,她无奈换坐到前排,结果男孩立即改踢前排椅背。
陈小姐转身请男孩不要再踢了,没想到散场时却被孩子家长怒打;
一名孩子路过四个月身孕的准妈妈身旁,突然从后面猛推孕妇,要不是旁边妹妹一把抓住,后果不堪设想。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却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今年1月5日,安徽阜阳发生一起货车燃烧事件,一辆停在路边的货车突然起火,车头被烧的面目全非,查了以后发现,原来是3个男孩故意把炮仗点燃扔进了货车……
为什么熊孩子层出不穷?
有网友说:“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隔着一个熊家长而已”。
生活也好,职场也好,除了亲人,没有人非要对你好,也没有人一定有义务帮助你。
如果家长们认不清楚这一点,就算眼下占到了便宜,迟早有一天,会为今天的纵容买单。
“中国式宽容” 害人害己
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张图:
这些话的逻辑,就是别人不管怎么选择,都有道理。
而你如果不接受,你就是小肚鸡肠,就是斤斤计较,就是不懂宽容,就是没有格局。
网友把这一类词,概括为:中国式宽容,意即:即便自己占理,也要息事宁人。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仿佛置身事外,却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指指点点。
采取盲目的宽容,来满足自身的道德优越感。
可问题是,当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那些人还会这样宽容吗?
上海交大教授窦令成早就看透了这类人的“伪善“,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每个人都有原则,有底线,有情绪,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圣人。
我佛慈悲,也有金刚一怒。那些被打了一巴掌,还把另一半脸凑上去的毕竟是少数。
一味追求“中国式宽容”,只会害人害己。
《了凡四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乡亲喝醉了酒,在吕文懿公门前破口大骂。吕文懿公秉持宽容原则,不予计较。
没想到,一年后,这个人犯了大事,入了监狱,被判了死刑。
吕文懿公特别后悔,说:“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不讲道理、没有原则地倡导宽容,实质是对恶的纵容。
对待那些不拿规则当回事、不把别人的感受当感受的人,绝不能一味忍让,只有勇敢反击,小惩大戒,才能阻止恶的蔓延。
下一次,当别人再拿“中国式宽容”说事,一定要远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