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铁凝,白大省,追求的是爱情,得到的是认同
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读书,是有层次的。对于一个读者个体来说,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读书境界,同时,一本书反复地读,每次也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最近又读了一遍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是第三次读了,悟到一点深刻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是有深刻喻意的,它借用女主人公白大省的感情经历,想要表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在当今现实中的处境。
白大省,就是我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化身,凝练成两个字,就是“仁义”。白大省是一个极度善良的女性,宽容谦让,从来只知道为别人着想,不惜自己地付出,作为女人,她貌不惊人,不妖娆,不妩媚,甚至“力大身沉”,她满腔热情地先后爱上了几个男人,或者被忽视,或者被利用,或者被抛弃,或者不被认可,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从前利用她进京的男人,一个被前妻抛弃的男人,带着和前妻生的孩子,来向白大省求婚,求婚的理由是令白大省极度心酸的---不是因为白大省是他爱的女人,而是因为白大省是个空前绝后的好人,在白大省这里,不会被抛弃,只会被接纳。白大省真的接纳了。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现状,人人不待见,常常被不在乎,可是最终是被需要的,因为它是强大的,温暖的,可靠的,它终究是精神家园的支柱。有点尴尬的现状。
大省,她一直想要的,是一份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情。读者,你愤懑了吗?你是否和我一样想大声质问:好男人都死绝了吗?以白大省的高贵,那些个男人,何堪相配!然而白大省终究没有拒绝郭宏。郭宏女儿留下的一条皱巴巴脏兮兮的小手绢彻底打败了她。这就是白大省,永远都不会改变本色的白大省,以仁义为底色的高贵的白大省,以普世的柔情接纳包容低贱的白大省。靠近她,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多少人性的丑恶,又像习习春风,融出人心里冻结的爱。
铁凝女士借白大省的遭遇,表述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那不受待见却又需要倚靠的尴尬现状。读者满可以将白大省当做“仁义”的化身。“仁义”在当今中国屡屡“失恋”,或被忽视,或被利用,或被抛弃,或被拒绝。仁者,爱人也。可放眼望去,皆是横流的物欲,浮躁的人心,我们司空见惯的,是爱己着,行事只为一己之利,早已忘了做人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谁甘心做君子呢,还是做小人成本低,比较划算。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展成冷漠和虚伪,人人都像漂在死水上的浮萍,迷失了方向,没有了归属感。这个时候,“仁义”因了它的强大和温暖而重新被呼唤,人们需要重筑自己苍白贫瘠的心灵。其实,“仁义”尽管不受待见,却一直在人们的血脉里穿行。用心看看我们的身边,一定能发现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只不过,不如白大省那么集大成者,把“仁义”进行得那样完整彻底。但是的的确确存在着,流动着,传承着,润泽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因为这是我极为喜欢的一部小说,所以忍不住多唠叨几句。铁凝女士让我流了无数热泪。读第一遍的时候,因为感同身受白大省没有爱情的失落,潸然泪下。这个时候读书,是“隙中窥月”。读第二遍的时候,读到白大省深悔自己没有答应弟弟换房的要求,细数弟弟的多灾多病的时候,忍不住哽咽。这个时候读书,可为“庭中望月”了。好书值得反复读。
铁凝女士是了不起的女作家。对于作家从政我总是心怀忐忑,所以当我听说她当了中国作协的主席,就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愿铁凝永远是铁凝,就像白大省永远是白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