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我们和陌生人,只是客气,很难有情感,即使和很要好的朋友之间,也很难有太多亲昵。
余胜良
意识觉醒和生活现代化,对大家庭的切割,让我们越来越熟悉个体生活,享受自我决策不被干扰的便利,也带来陌生和隔离感。
人们喜欢过年,过年能提供一种氛围,能暂时性的突破交往障碍。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已对这种突破无动于衷,过年没几天就想逃回去。
现在大多数家庭,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家庭组立开始,就排除了双方父母的参与,建立所谓的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三位或四位一体,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两位或者一位一体的家庭。
因为和父母住在一起会有很多矛盾,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婆媳矛盾如此之深,几乎家家难免。父母分开居住,周末串门,还能增加彼此感情。
能住在一起,多数都是不得已的捆绑,比如子女年幼需要长辈照顾,还有一种是条件不好,没有办法购买或租住更多住房,只能挤在一起。
如果这样推测以前,家庭也是不得已的捆绑。以前家庭就是个生产单元,谁也离不开谁,大家不得不捆绑在一起,离开谁都活不下去,现在社会分工瓦解了大家庭,捆绑消失了。
人们离开别人可以照样生存,就离开了,既然离婚可以照样生存,那就可以离婚。这被认为是可以二次选择的社会进步。家庭存在的基础减弱了。
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依赖也减弱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未成年对成年人的依赖,家长会觉得自己有义务继续对孩子进行家庭式的照顾,互相没法忍受的夫妻会约定孩子上大学再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
因为一个人可以生活,就无法再去忍受其他人的干涉,因为接受很多教育,觉得麻烦别人没有道理。就不麻烦了。彼此疏远,再疏远。只是需要亲情装扮的时候,才会在一起。不仅是亲人,朋友也是如此。
这一点,日本是前车之鉴,日本社会看起来彬彬有礼,但骨子里是否会造成冷漠?为了不麻烦别人,而设置障碍,造成人和人之间远离。因为动不动自责,造成个体压力太大。大家这么客气,就是因为自己太懂事,体谅别人,把压力引到自己身上。
谨慎会带来自我伤害,日本人拍电影,特别注重和解,几乎所有好电影,要么是和周边人的某个误会,要么是某个心结,和解当然舒服,但更多是不和解,中国电影《那山那狗那人》在日本获得高票房,日本的好电影大多都有类似情节,就是两代人情感上的和解,刚好击中心结。
感情是生活下去的勇气之一,没有交流的人,感情从何而来?情感需要空间来培养,人们对同学有感情,因为共同度过了一段寒窗时光。感情,在一起多接触才能慢慢产生,和现在的生活相比,故乡生活并不如意,但多数人还会怀念故乡,不是因为有多美好,而是因为那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和一些人发生了一些故事。
我们和陌生人,只是客气,很难有情感,即使和很要好的朋友之间,也很难有太多亲昵。这种关系,如果用可以借的金钱数目来量化,就非常明显,我们愿意给家人用的钱,远比亲朋更多。
人们付出,是为了有获得感。年轻人不和老人住在一起,那么年轻人当然会想到将来自己老了,孩子也不愿意和自己住在一起,就像电影上演的那样,可能只是去世的时候回去一趟,在分遗产的时候聚在一起,那还有多少动力还抚养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已经习惯了小家庭,也不愿意生孩子。
我们活在可以离开彼此的便利中,越是收入优渥越是可以离开彼此,可以不被打扰的享受自我,但我们又需要互相接触产生的情感。因为害怕接触带来的伤害,所以害怕接受一段亲密关系,干脆就不迈出脚步。大家都宅下去,造就各种宅男宅女。假设多交流,多麻烦他人,打扰者和被打扰者获得的估计会比失去的多得多。可是人们太骄傲,太愿意展示脆弱那一面。
我们脱离了一个绳索,又被新绳索捆绑。不打扰带来的孤独感、隔离感将会如影随形。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作者:余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