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叫姥姥,在南方叫外婆,在吴语里叫好婆,在闽南语叫阿嬷,在粤语里叫婆婆……无论称谓几何,不都是每个人身边那位慈祥的老人么? ”
妈妈的妈妈,该叫什么? 近日,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争议。
事情起因于微博上有网友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所使用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竟然将原著中的“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根据网友所晒,上海市教委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针对此问题答复的截图显示,将小学课本中的“外婆”改为“姥姥”,是因为“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语,而“外婆”是方言。
▲教 材中 的“外婆”改为了“姥姥” 图据网络
众所周知,妈妈的妈妈这一角色,在南方叫“外婆”,北方则习惯称之为“姥姥”。无论南北叫法有何不同,就如同甜豆浆和咸豆浆,冬至的饺子和粽子,端午的肉粽和甜粽般,都承载着每个人对亲人、对地缘文化的情思,并无对错,也不应区别对待。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意义不言而喻。自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近40年来,普通话确确实实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2017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已有大约73%的国民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