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参加活动,遇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教授。
我们聊起春节。她说小时候家里穷,进了腊月就盼年,盼来盼去也就是三十儿和初一那两顿白面饺子。
那时羡慕有钱人家,一天天往家买年货,黄香红烛,灯笼鞭炮,黑白瓜子,点心酥糖……初一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出来放鞭炮,看她两手空空打扮穷酸,白一眼,说:穷人靠边站,富人才过年。
这句话在她心里烙印了一辈子。后来日子好过了,每次热热闹闹办年货,吃的喝的买一堆,她都有扬眉吐气感,想咱也有资格过年了。
我多多少少能理解老教授的心境——虽没那么穷过,但也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过来的。
但回家后我给十岁的儿子讲了教授奶奶的故事,他听完,木然看着我,说,呵呵。
也正常。一个视吃饭为负担、多给他几个饺子都能气哭的小孩,怎么会理解八十年前那个一年只吃两顿白面饺子的小孩?
时过境迁,世界大不同。
02
但是很巧。昨天一个前同事在群里说,她不会回家过年,甚至,她根本不过年。
因为她父母很早离异,又分别再婚生子,后爸后妈都不待见她,亲爸亲妈也总冷着脸,她东家几天西家几天磕磕绊绊长大,读大学后,基本就不回老家了。之后八个春节,除了有一年去了当时的男友家,其它都是一个人过的。
春节对她来说不是节,是劫。每到此时,好像全国人民都在提醒她,你是被世界抛弃的人,不配过年。
她说:你们家庭幸福的人才有资格过年,我这种没人要的,跟谁团圆?
大概也是“穷人靠边站,富人才过年”的意思。
只是这个穷富,不是物质,而是亲情。
是啊,如果家里没有彼此爱着念着的亲人,你千里迢迢回去投奔谁?
03
以前过年,过的是物质,盼的是瓜子糖果新衣服。现在过年,过的是精神,盼的是一年分离后的团聚,一年疲惫后的放松。
这个盛大的仪式之所以没有随着物质富足而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还承载着精神滋养的使命。
虽然只有那么短短几天,但它是一次有效的精神充电。
自古,家对于中国人便意义非凡,人的根在这里,灵魂的寄托也在这里。
而年,又是中国文化里最隆重最核心的节日,各种美好、温情、喜庆都属于它。
所以正常人不管离家多远,假期多短,票多难买,旅途多奔波,钱包多羞涩,“回家过年”这件事,都不容置疑。
有个朋友说,有次为了回家过年,他半夜三点去火车站排队,勉强买到站票,站了十三个小时下火车,腿又木又肿,还得转坐四小时大巴。
半路上车还坏了,漫天风雪,滴水成冰,车上冷得像冰窟,他又大半天没吃东西,饿得不行,走了一公里去附近老乡家要了点热水泡方便面,回去后把所有衣服都裹身上,熬了一宿,终于在大年三十早上到了家,开门见到他妈,他差点就哭了……
想来每个离家在外的人,说起过年回家路,都有一肚子曲折坎坷吧。
但是,再坎坷,也得回。
父母渐渐老去,又翘首期盼团圆,实在不忍辜负。
在外面累了一年,也特别想回家歇歇。
漂泊的孤独感,只有回家才能驱散……
事实上,我们需要那么一个时刻,卸下所有面具和防备,和生命里最亲的人在一起,彻彻底底地放松放松心情,放飞放飞自我。
这一年,你在大城市里小西装淡香水妆容精致,你笑容得体举止有礼开口就是标准普通话。
很高大上,但也真辛苦。
而回了家,你从瑟琳娜变回王二丫,素颜撇腿葛优瘫在沙发上,用特别熟练的家乡话说:妈晚上吃啥饭?妈我三姐太烦人了。妈我上个月挣了两万多……
那一刻,你会觉得内外贯通全身舒畅,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顺当死了。
因为你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做自己了。
再到三十儿晚上,你们一家人坐在饭桌旁,吃着味道熟悉的饭菜,东拉西扯聊着家常,也显摆,也吐槽,也抱怨,也笑闹,不知不觉,就总结了这一年,也规划了下一年。
整个过程里,你跟最亲的人完成了情感和生活的对接,你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也知道了你的生活状态,而你们都明白彼此一直深爱着挂念着。
而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并不是所有人都拿到了“幸福团圆年”的入场券,比如我的前同事和曾经的教授奶奶。
所以,得珍惜老天赏给咱的幸福门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年的意义,是精神的补给和慰藉。
能回家过个团圆年的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因为在你安放灵魂的地方,还有爱你的人,给你留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