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杨绛在92岁时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于2003年7月由三联书店出版,此后多次再版重印,我看到的版本显示为:2016年1月第49次印刷。
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只一篇短文,实际上是个引子,以互相寻找的梦境引出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古驿道的梦境来写钱先生和女儿钱媛的去世。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才开始真正的回忆,回忆从她和钱先生婚后赴英国留学,不久喜得爱女开始,一直到爱女和丈夫先后离开人世为止,时间跨度从1935年到1998年,记录了这60多年里“我们仨”的风雨历程。从内容上看这三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和第二部归为第一部分,以梦境拟写“我们仨”的老与逝,第三部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平实的回忆和记录,也是书的主体和重心部分。
我是先读《走在人生边上》再读本书的。那时就觉得更喜欢杨绛写人叙事的文字,读了《我们仨》感受更深,写她女儿幼时种种及钱先生与女儿玩闹的种种,特别生动。
在《走在人生边上》中就感受到杨绛语言的平易,这点在《我们仨》里表现更突出,用语平常,易懂,如话家常,语气平淡也如拉家常。
她的经历可谓丰富曲折,但叙述时语气极平淡,即便对于当时政治大事及对她的家庭极为重大的事件,如写她女儿的病和逝,出国及回国所经历的大小事件等都极克制感情,抒情及议论都很少,不动声色中让人在了解事实状况的同时感受其中情感及意味。
第二部以古驿道上三人失散的梦境来写三人最后几年的经历,虽是梦境,仍有许多平实的叙述,读着令人揪心。我读到阿圆(钱媛小名)病逝时,泪水无声地滑落。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的悲凉莫不过于此,虽然当时阿圆也已六十岁,可在当时已近90岁的杨绛心中仍是如此,写得平静,却让人感觉撕心裂肺。
书的标题“我们仨”也极朴素平易,但也可见其中深情。书中描写叙述三人之间的种种深情也很少抒情,只平实记录。我在读此书前就读到过钱先生与女儿的种种看似可笑的打闹片断,当时觉得很惊讶,钱先生可是大学问家啊。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三人之间细微的小事趣事,让我捧腹大笑,大笑之中也被这一家三口之间的温馨真情所打动。三人之间不只有深情,且很善于自得其乐,钱杨夫妇每次都把去公园散步视作“探险”,随处探索新奇事物,一直到暮年,仍有一棵旺盛的好奇心,永葆童心。
她的平淡语气,尤其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平淡语气,如写**中所受冲击也只平实记录,在读来令人心酸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她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就看出杨绛生活能力很强,家中一些本该男人做的事都是她来做。有人说钱先生生活能力很差,这方面全靠杨绛,杨绛为此是做出了牺牲的。在《我们仨》中印证更多,在生活上钱先生是最小的,连阿圆都说“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但在学问上钱先生又是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圆都是好学生。”所谓牺牲的意味是一点也感受不到,三人都各得其乐。杨绛早年写过剧本,后在翻译文学作品上也颇有成就,尤以《堂吉诃德》最为人称道,不过我读她的《洗澡》觉得她的小说似乎写得更好,也许本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说到钱先生,他的生活能力差也许是事实,不过我觉得他并非一个不通世事的书呆子,从他的小说《围城》和《写在人生边上》上都可看出,他不只学识渊博,对现实的人性与人情都看得很透,甚至可以说洞若观火。《我们仨》中提及钱先生辞去文学所顾问,却意外地被委任为社科院副院长的经历,杨绛简单叙述后说了句“我发现钟书办事很能干。”但一年之后他还是坚决辞了此职,虽未获批准但只挂个空名。
也许可以说,钱杨二人,其实都是精于世故之人,只不过他们的人生态度是从容淡然,这也和他们对人世看得太透有关吧。他们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