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被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四、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五、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84274.html#reply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论学习之方名句
学习之方
Learning analects of confucius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7、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一》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第二》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10、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为政第二》
12、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第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三》
15、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17、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第五》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五》
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第五》
20、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第六》
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2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
2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七》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
29、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
30、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
3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
3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第七》
3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
3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
37、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第九》
38、知者不困惑 《子罕第九》
39、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第九》
40、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也?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第十五》
42、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
4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女,音 汝,下同。蔽,遮掩也。“居!吾语女。语,去声。○礼:君子问更 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