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习惯了成群结队的热闹,每天约着一起吃饭是常态,学校食堂最爱的麻辣烫、香酥鸡柳卷饼、杭州小笼包、孜然火腿盖饭……日渐变得相似的口味,同样爱吃的食物,让我们现在回忆起来流口水的同时,还能想起学生时代的热闹与温情。
工作后,尤其是漂泊在外,忽然变成了一个人,家里公司,来来去去,两点一线。孤单,寂寞,略枯燥成了常态,那些以为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忽然变成了只是陪着自己走一段路的人,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我记得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了33种孤独,一个人吃饭便是其中一种。或许,一个人的晚餐,感官上更孤独。
也许那时候万家灯火,可以闻到隔壁饭菜的香味,隐隐传来的笑声;也许那时候朋友聚餐,推杯换盏,热闹非凡,给发了张照片,说好遗憾,老朋友聚餐,就缺在外地的你啦;也许那时候接到爸妈的电话,聊着今晚吃了什么,却隔着遥远的距离。
无数个也许,对照餐桌上的自己,更显孤单。没有人对话,也没有人应答,或许是电视传来的声音,播放器里流淌的音乐,或许对面座位放个玩偶,才让餐桌没有那么冷清。
很多人,都有一个人吃晚餐的时候,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如此。无论喜欢与否,学着独处,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和赐予。
他说,曾经晚餐是一天最浪漫温馨的时候,跟爱的人,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餐桌上,聊聊日常,有时甜言蜜语,有时寂寂无言,总体温情脉脉,饭菜都觉得有滋有味了几倍。即使对桌而坐,什么都不吃,也觉得开心。后来,他们分手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适应打开门的黑暗,餐桌的空空荡荡。
她说,她喜欢一个人的晚餐,于她而言,晚餐是零食,可以嚼着薯片看影片,可以吃着芒果干玩游戏,也可以啃着鸡翅膀看综艺,或哭,或笑,或疯狂,或乏味,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自由又自在。
……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晚餐,有人喜欢,有人愁。
可是有一种东西叫习惯,它是可怕的东西,也是伟大的力量,往往我们习惯着、习惯着,便能在无形之中,从最初的不习惯,慢慢变得淡然,忽略那所谓的孤单、寂寞、冷。
等到某天猛然发现,啊,原来我已经一个人这么久了。
于是我也开始慢慢习惯一个人,更习惯于一个人的晚餐。从当初的孤独,到现在的悠然。这就是历经33种孤单的后半句,换你从容前行。
毕竟,人总要学会与孤独相处。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一个人久了,电灯坏了,会自己踩着桌子摇摇晃晃地换;水没有了,会自己吭哧吭哧地提上楼;电忽然断了,会特别淡定地摸黑点燃蜡烛;工作累了,会自己睡个一天一夜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心伤了烦了,会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狠狠哭一场……如此这般,一个人的晚餐,又怎会觉得孤单呢?
于是,一个人的晚餐,开始随心而变,累了,忙了,可以什么东西都不吃,也可以吃个苹果,喝杯酸奶、吃片面包……简单又随意。
偶尔闲暇的时候,可以精挑细选搭配食谱,或小火慢炖一锅好汤,或炒几个荤素搭配的小菜,或煎个牛排配红酒,或放任自己吃烤串、炸鸡等任何高卡路里的东西……端看自己心情如何。
当习惯了一个人的晚餐,当岁月沉淀了孤单,孤独的流泪,快乐的明媚,都会成为人生的纪念碑,让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微笑面对这个世界的美丑与喜悲,既身披铠甲,有决然无畏的锋锐,也生有软肋,不会被生活磨硬了怦然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