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朋友圈感动地“云孝顺”一番,还不如平时多分配一点时间给父母
据报道,子女过完春节离开家乡之际,无数父母将鸡蛋、腌腊肉等土特产,不断往返程子女的后备箱塞了又塞。
看一些网友晒出的话,着实让人收获感动:“在家随口说了一句吃不惯那边的馒头,老妈就特地提前做了几十个馒头让我带上”“这是我爸给我装的葡萄干,家里种的葡萄一滴农药没喷过,吃起来特别甜,特别放心”“打开后备箱一看,满满一车,大米、油盐酱醋,生怕我在外边受委屈,泪目”……
儿行千里母担忧。满载于后备箱的,不是鸡、不是鸭、不是馒头和葡萄干,而是父母的爱。正因为此,“后备箱的爱”才戳中人们的泪点,也引人反思:父母对子女的爱虽不求回报,但做子女的真就不用回报父母了吗?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子女,给予了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情感抚慰;注重了父母的身体健康,而轻视了心理关怀。如有些子女常年不回家,电话也没一个;有些子女每年定时定点拿点钱,就算完成了“任务”;还有些子女谈及父母总是心生愧意,然后就止于心生愧意……他们都忘记了,除了送钱送物,还要在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对父母进行关爱与慰藉。
当真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有人摆出现实困难——不是不想尽孝,而是问题太多。有地理原因,回家太周折;有收入原因,回家成本太高;还有工作原因,探亲时间过短,等等。这些原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为什么同样的困难,在遇到父母时就变得难以克服?如果你尚处于热恋,你是否远隔千山仍会飞到她(他)身边?为什么一遇到父母,我们就把分配给他们的时间变少了呢?因为知道他们不会埋怨,因为相比父母的无私,我们的爱计算得如此精细……其实,对于“后备箱的爱”,与其在朋友圈感动地“云孝顺”一番,还不如平时多分配一点时间给父母。
能回家的时候,就帮父母洗洗衣服、扫扫地;不能回家的时候,电话多打一次,微信多发一个;听妈妈讲那过去故事的时候,少那么一点不耐烦;言语产生冲突的时候,忍住嘴不要老去顶撞;充分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别拿你所谓的新观念去讽刺和嘲笑;教会他们不要受骗上当……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涌泉之恩,子女若能滴水相报,他们真的就很满足了。
从我们嗷嗷大哭着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开始,父母就用最大的关爱为我们遮风挡雨。每一次回家,从塞满的后备箱都能再次感受到无私之爱,那么,我们真该从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宽父母之怀,尽量把欢笑带给他们,告别“云孝顺”。
(摘编自2月13日《四川日报》,原题为《拿什么回报“后备厢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