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存在的艺术》《论不服从》平装版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所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出自这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逃避自由》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因此这本书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作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
《存在的艺术》则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该书的第一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而该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
《论不服从》出版于1981年,由艾里希·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合集而成,论述了“服从”与“不服从”究竟意味着什么。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
“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健全的社会》)、“如何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逃避自由》)、“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存在的艺术》)、“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最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论不服从》)。毫无疑问,弗洛姆的每部作品都在植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的福祉与人生的意义。他的经典力作从生存与关爱、健全与自由等多重角度切入,值得人们反复品读、深入思考。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无意识地渴望与他人结合和联系,希望弗洛姆这套振聋发聩的心理学系列作品能够为当下注入一股理性而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