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但是知识如何改变命运?如果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话,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许多人说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说白了就是为钱而读书。但是知识如何才能变现?而且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来说这句话,是不是有些俗气了点?
若说读书只是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风雅是风雅,但免不了遭人耻笑。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杨绛先生用几句话说明了读书的作用。
一、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这是杨绛先生的原话,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所思所想。以书中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蔡康永关于这件事也曾经说过,他之所以鼓励人们读书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而阅读虽说也是有限的。但是却能够让人们有机会看看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极大程度的拓宽经验不说,还能够锻炼抽离知识的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例子就是冯玉祥了,冯玉祥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兵。这样的身份在战场上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战死沙场,但是冯玉祥与其他小兵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他认字。
也正因如此,冯玉祥参军不久后便被提升为教员,随后接触到了对冯玉祥人生改变最大的两本书,清廷新军训练大纲《操法》与《阵法》。
之后冯玉祥虽说没能一举成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但也充分的知道了读书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作用。
所以,后来冯玉祥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民国时期占据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爱看书,冯玉祥曾经还因为看书而闹出一个笑话,那就是他为了不让别人打扰自己看书,便写了一个木牌挂在外面,上面写着“冯玉祥已死”。
冯玉祥便是通过读书读到了他人的人生,以此成为了一个将军,一个政客。如若不然,这个西北王很可能也只不过是一个在新兵时就战死沙场的人而已。
二、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这依旧是先生的原话,也同样是许多人的共鸣。读书有用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许多人为了上进都会多读书,但是越读越发现其实自己看不懂。
别人读书从书中学到了很多,而自己读书却仿佛是一个过客,看书就像看热闹一样,看过了也就忘了。
其实这就是因为不懂人生,也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书中大多都是别人的经历,而一般能将自己的经历编写成书的人都不是社会的小白。
所以这些人在写书的时候,是不会将他们眼中浅显易懂的道理写进去的。所以经历过类似事情的人能够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没经历过的人看的也只不过就是一个故事,想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行的不是真正的路,而是去走别人的路,也就是别人的人生。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的读懂许多人的人生时,那么他看大部分的书都能够看懂,当然这里说的书不是工具书或者学术方面的。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以自身的经历来带入书中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的切身处地。否则的话就只能成为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三、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许多人说杨绛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在用生活所感去读书,再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死读书不去实践的话,那么读书又有什么意义?而不读书更是会走很多的弯路,甚至最后能否成功都是一个未知数。
有一个人因为非常崇拜杨绛,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曾经给杨绛写过一封信,信上除了对杨绛的仰慕,还说了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杨绛竟然给他回信了,先生的回信是用毛笔书写,除了一些鼓励晚辈的话之外其实通篇只有一个意思,诚恳但绝不客气。那就是“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难吗?看上去仿佛不难,但是想要坚持下来的难度绝对是可想而知的。不胡思乱想难么?同样是看上去不难,但要想真正的做到也不容易。
但是杨绛其实就很少有这样的困惑,因为她的人生经历已经足够,所以她将胡思乱想的时间用来读书,以此来解答自己的困惑,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通透。
所以说杨绛对于为什么读书的解答非常简单,那就是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