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窠娘》 叶良骏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常生龙
“窠娘”相当于现在的月嫂,是上门照料孕产妇以及刚出生的婴儿的。不过作者叶良骏家的这位窠娘,从叶良骏出生前就来到了叶家,一直到去世始终没有离开过,是叶家的家庭成员之一。
这位窠娘陈阿成原本有一个殷实的家庭,由于丈夫不善经营,不仅导致家庭败落、儿女相继去世,也让她有家难归,只能通过给人打工来养活自己。“出窠娘”不是一般的手艺活儿,不仅要求针线活好,能够提前为孕妇准备好生育的各种事项,还要知晓卫生、产妇以及婴儿的养育等各种知识,更需要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用心去对待产妇和婴儿,为家庭排忧解难。过去医疗条件差,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高,生育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窠娘也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一旦处置不当,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叶良骏家的这位窠娘,显然是这个行业的翘楚,她服侍过的每一位都健康地活了下来,叶良骏和弟妹六人,都是在她的照料下成长起来的。
窠娘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善良体现在她对叶良骏这个家庭的关爱上。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想尽一切办法让全家过得更舒适、更体面一些。叶良骏的父亲在特殊的年代被贬大西北,母亲要挣钱养家,是窠娘全身心地照料着叶良骏和弟妹六人,让他们能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那动乱的年代,叶良骏的妈妈无论怎么努力,挣来的工资也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窠娘毫不犹豫地将她多年积累的工资全部拿出来,和叶家一起共渡难关,而且绝口不提还钱的事情。
窠娘对叶良骏有着非一般的情感。一方面,她到叶家来工作,最主要的动因就是叶良骏即将出生,她在叶家做的第一套孩子衣服,就是叶良骏的。另一方面,叶良骏成为她的干女儿之后,她将其当作亲女儿来对待。叶良骏在读书期间每一次放学回家,窠娘都能准确地感知她到家的时间,并提前做好一碗油炒饭,进了厨房就可以热腾腾地吃上,而且只有叶良骏一个人有这碗饭。在那个困难的年代,这碗饭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窠娘为叶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叶良骏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仍不放心,又到叶良骏家里帮她照料孩子,为叶家几代人付出。可随着窠娘年纪增大,她慢慢地无法为家庭服务了,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需要叶良骏和弟妹们来照顾。但这个时期正好是他们这一代人工作上忙得不可开交、养儿育女焦头烂额、家里居住条件又很局促的时期,以至于这被窠娘养育大的六个孩子,竟没有人能够将她收留在家照顾她的晚年生活,而是无奈地将她送到了养老院。
在这本书中,叶良骏用既充满生活气息又非常细腻的文字,讲述了与窠娘生活在一起时的一件件小事,其中有不少是对自己的批评和反思。比如只顾自己的情感表达,很少考虑窠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内心感受;看到窠娘给自己准备了好吃的心花怒放,很少想到她其实还饿着肚子;虽然母亲让叶良骏认窠娘为娘,但她在窠娘的有生之年从来没有叫她一声娘……这些反思和追问的背后,体现的是叶良骏的真诚。
叶良骏对窠娘也充满了深情。窠娘生活中用过的蜡烛、调羹、鞋样等各种物件,她都一样样地收藏着;窠娘住进了养老院,叶良骏过去喂她吃饭;给一个一辈子裹小脚的老人剪指甲,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叶良骏给窠娘剪一次指甲就能出上一身的汗。窠娘走了30年,叶良骏对她的思念一点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出了一本书来纪念她。
窠娘出生在宁波,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做事通情达理,而且经常有妙语脱口而出。叶良骏是一个有心人,和窠娘生活期间,她仔细记录了许多窠娘说过的带着浓郁宁波口音的哲理名言,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并逐句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事情看上去似乎不起眼,但其实很不容易,有些宁波话根本没有对应的普通话的发音,有些很难用普通话来表达其语意,要将这些梳理罗列出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叶良骏做到了,这本书的一半内容,就是窠娘精辟语言的注释和解读。这是怎样深的情感,才会让叶良骏为此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啊。
《我的窠娘》这本书,让我读出了至善,读出了真诚,读出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