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人生的落花时节,陈晓旭却香消玉殒,永远地离去了。没有离去的是她生前演绎的经典之作――永远的黛玉。
当年,87版《红楼梦》新播的时候,我正在上学。班里的女生们从假期返校时,在宿舍里有一场议论让我印象深刻,大部分女生对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质进行了一番比较后,得出了结论,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宝钗的圆通和周到表示了赞赏,而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小性子、尖酸、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等表现出一种直截了当的不喜欢和厌弃。
那时的我,其实对宝钗的城府和心机极是排斥,对黛玉和宝玉的青梅竹马的情感,和及至后来的,最终一个含怨离世,一个勘破红尘遁入空门的爱情悲剧,心里充满了同情。于是,对女生们的结论,心里就特别难过,心房里充溢着一种难言的滋味。
当年的我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毕竟意气多过理性,而且,也至多算是看过《红楼梦》,仅此而已,其实,远谈不上对黛玉,或是宝钗有更深入的读懂和了解。当时的我,只是懵懂中感觉,世俗的力量,从来都在以其不可遏止的脚步,悄然地腐化着一切艺术上的精神和形象。
05年,重读《红楼梦》,不敢说就真的离《红楼梦》里的人物近了,清晰了,但终算是对书中的人物的关系,弄清楚了个大概。对宝、黛二人也不再似以前那般地片面,而徐徐地立体起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一世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则是黛玉一生的写照。
黛玉的才情和遗世独立,宝钗的为人入世的圆通和练达,竟是两个极致,予人深刻。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的是,其实宝钗的才情和学识不在黛玉之下,之所以只说她的圆通和练达,是因为宝钗在其整个的立身处事之中,时时处处都只是她的圆润和练达,所以,宝钗是无时不刻的“入世”。宝钗和黛玉,一个一如姣花,一个一如纤柳,在相貌上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堪称并秀,然而,黛玉直宝钗曲,黛玉刚宝钗柔,黛玉热宝钗冷,黛玉尖锐宝钗圆浑,黛玉天真宝钗世故……因而,对宝玉来说,黛玉是真挚的情感,是人生的“理想”,宝钗是世俗的礼制,是安身立命的“现实”。而理想和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两条并轨,是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可能轻意兼而得之。所以,宝玉和黛玉纵然有“木石前盟”,究竟难敌“金玉良缘”,黛玉――这个来自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还泪”而下凡尘来,最终泪尽而逝,宝钗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名分。然而,结局却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终,宝玉遁入空门,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剧。
陈晓旭当年因外形极具古典气质,个性特质也与黛玉相似,在一大堆的自荐信中脱颖而出,最终被王扶林导演看中,成为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幸运儿。她用她“自己”塑造出心目中的黛玉,这一形象定格成万人心中“永远的黛玉”。
“黛玉”之后,陈晓旭另出演过两部影视作品,她发觉,自己很难超越《红楼梦》里的黛玉形象,在短暂的迷茫之后,出国未果,便毅然从商。几十年的商战沉浮,当她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女强人的时候,然而,在世人眼里,她的身上,却仍然流淌着黛玉的某些特质:喜静,看书,写作,坚持自我,毫不浮华,依然本色。
她的人生因无论是因为跟黛玉的“重叠”,或是因为她自己,都一样地让人瞩目。
然而,谁也没能想到的是,当年的“林妹妹”,最终却步了当年“宝哥哥”的后尘,出家修行,并在出家的短暂的三个月之后,最终因病而去。
陈晓旭――永远的林妹妹去了,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一曲《葬花吟》,婉转低回,哀艳伤感。唱的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儿女惜春暮,愁诸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