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就这样毫无准备的降临了。我甚至还来不及思考是否真的“不惑”了。不惑之年常常是无声的,之所以给这篇文章起名为“不惑之声”,就因为不惑之年的人们已经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不惑之年的男女在青春骚动的阴翳下已渐渐无声。而立之年还曾经锱铢必较,一临近“不惑”却忽然间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了。真的不再乎了吗?只有步入不惑之年的人自己清楚。不惑之年的人是很脆弱的。他们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是不再声张,绝少冲动,以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可事实上哪怕是一阵微风都会使不惑之年的人心中产生涟漪。
蛮荒时代,风曾经不经意地把种子吹落到华夏的沃野上,给了我们祖先第一份大自然的恩赐。结果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对心的荒野的期待。然而心的荒野已没有了原始的清纯,奢望使上苍收回了对人类的怜悯。人们不得不以自己的耕耘来弥补对文明所犯下的过失。然而由于有了欲望,心的荒野已不再肥沃。风送来的也不再是随处都可落地生长的种子,而是须要人用心去捕获培育的机遇之种。年青的时候,人们都在心的荒野上捕捉,智者在捕捉机遇耕耘,俗者在捕捉欲望享受。四十年过去了,心的荒野处处留下了捕捉的痕迹,“不惑”是一个期待成果的年岁。可生活就是那样残酷,无论是奋斗过的,还是没有奋斗过的,都得品尝那份难以言喻的失落。没有耕耘就更没有收获,可耕耘也未必一定就有收获。然而到了收获的季节,对成果的渴望又使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未耕耘过,因为心的荒野上都曾留下过捕捉的痕迹。即使翻遍心的日记,知晓了捕捉“机遇”与“欲望”不一样,也还期待着别人不经意地把成功的种子撒在了自己心的荒野上。这自然无异于守株待兔。可却因为曾经有过那样一只撞在树上的兔子,竟然使所有没有等到兔子的人同耕耘过的人一样露出辛酸的目光。这就是不惑之年的男男女女。
机遇已不再青睐不惑之年的男女,因此“不惑”之心要半点不松懈地捕捉每一个机遇。可毕竟不同于年轻时“心的荒野里”的捕捉。终有些底气不足。也因此就少了声音,少了冲动,增添了珍惜。稀为贵,越少越不敢错过。不惑之年的心是最敏感的,年轻时用眼睛看世界,进入不惑之年的人是要用心去感受世界。眼是心灵之窗,所以不惑之年的人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双眼里传达着无数只有不惑之年的人能读懂的信息。理智制约之下的青春冲动与责任感交替存留于同一双眼里。奋斗的激情与失败导致的怯懦涌动于同一双眸子中。看年轻人是通过表情看内心,看不惑之年的人是要通过眼睛看内心。年轻人只会说“是”或“不是”来表示认同或不认同;不惑之年的人却常常用“否定”表示认同,用默认表示接受。而真正的拒绝却让对方感觉到不是拒绝,而是想做由于客观原因而做不到。
不惑之年的人心好累,累得不再用嘴“说话”。累得不再表示拒绝的“不情愿”。因此他们的眼神中往往又多了一缕无奈,一缕为人作嫁的无奈。不惑之年的人肩上已没有了自己利益的位置。担负的全部都是“付出”。上报父母恩泽,下育儿女子孙。做学问的人还从书中读出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为此父老乡亲,天下苍生都成了不惑之年的知识分子肩上的道义。这份道义使不惑之年的知识分子连本能的欲望都成了奢求。从此“不惑”也就再也无声。只有“不惑”的人彼此知道,他们是要把自己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留在这个世界上。作一块后代通向光明的铺路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