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里,最能温暖你的是什么?
火锅?恋人?
还是, 一床厚棉被?
上海影视乐园陕西路老店铺实景▲
那些年,最温暖的被窝都是“弹”出来的!
记忆中的小时候,
每逢新人结婚或者入冬,
家里的老人都拿着当年刚收成的棉花,
去弹棉花师傅那里,弹几床温暖舒适的大棉被。
能睡在新棉被窝里,整个冬天都是幸福的。
电影《巧奔妙逃》中有一支插曲《弹棉花》:“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这样的旧歌谣里既保留着物资匮乏年代里的 节俭传统,也唱出了新娘出嫁时的喜悦之情。
“弹棉匠”那些事儿
“弹棉花”对时下不少年轻人而言颇为陌生,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
迄今为止它已延续了1000多年历史。
其由来之久可追溯到元代。
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
“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
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
说的就是旧时手工弹棉。
那时,弹棉是谋生手段,是季节活。
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或者父传子。
秋冬两季最是忙。
“弹棉匠”又称“弹棉郎”,
资料显示,
当年“弹棉花”的手艺人都会走街串巷,
能随到随做,也可以租间门面固定揽客。
在上海影视乐园的陕西路上,
就有一家“吴记棉花店”。
上影匠人们参照历史资料,
还原民国时期该行当的业态。
场景写实逼真,人物栩栩如生。
上海影视乐园老店铺▲
逢年过节、嫁姑娘、娶媳妇儿,
人们还会把“弹棉匠”请到家里,
腾出院子或者稻场,“管吃管住”。
那时候的手艺活既体面又挣钱。
棉絮飞扬,细尘飘荡,
当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条整齐的被褥后,
孩提时的我们就像看到魔术般,
满心好奇又惊讶不已。
时至今日,但凡用心找,仍能见到极少数的弹棉匠。
民俗与进化
都说“弹棉花”靠“弓”。
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
这些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
而整理棉花就靠此“弓”。
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
而“上线”却是细致活,需要合作完成。
民俗所用的纱一般为白色,
讲究的人家会要求在白棉线里铺一层彩线,
比如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
也有的铺“喜”字。
各地风俗不一。
弹、压、拉线、磨平,
在这些工序中,旧时的“手工弹棉”
弹一床被子要花两三个小时。
如今一台机械的生产效率是手艺人的数十倍,
弹棉花的手艺早已被机械化操作替代。
从弹棉花、压棉花胎,到穿线、包边,
都由弹棉花机完成。
使用弹棉机的店家,
翻新制作一床棉被只需十多分钟即可完成,
现做现卖现取。
弹棉机▲
不少老上海人都以“棉絮铺得是否足够平整”
来判断一床被子的好坏。
而所有的竞争亦或人心的获得,
最终还是用心程度与“硬内核”的较量。
前几年,“棉花被”曾一度不受待见,
各种噱头的被子、广告的吹嘘,
五花八门的选择一时间迷住众人眼球。
但依然有许多顾客在用上一阵子后发现,
不少价格昂贵的被子,论其实用性还未及普通棉被。
多数中老年人大抵还对旧时的"弹棉花"
存留着清晰的记忆和偏爱,
手工活到底曾倾注了更多的专注与温情,
而“棉花被”的厚实暖和,
终究还是为它赢得了一席之地。
手绘版▲
不该被遗忘的手工艺
如今不少市民还有翻新旧棉絮的习惯,
旧棉被的棉花变“实”了,
到棉被加工店弹弹,重新套上,无异于新的。
于是我们也翻箱倒柜地找出多年不用的棉絮,
寻求棉匠翻新,以成智慧节俭之美。
可如今从事“弹棉花”这个传统职业的人并不多,
弹棉花的铺子越发难见。
有的手艺人因生活条件艰辛,
又常年吸入棉尘,健康透支,体力不济,
每天翻新的床褥有限,
导致没有了赚头,难以维持生计。
苦苦坚守。
那些用于弹棉花的老式工具
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其传统艺术价值却又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上海影视乐园陕西路“棉花店”实景▲
那些曾为我们编织温暖的手艺人,
愿您也被温暖对待,匠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