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3月16日电(孙婷婷)一根2厘米长的绣花针,或穿上几缕丝线,或穿上经过染色的头发,游走在山东省省级非遗项目鲁绣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手中,在一层几近透明的衬布上穿梭。徐秀玲穿针引线,变换着齐针、三套针、打籽等鲁绣针法,40余年间,她绣出近200余幅以中国名画为题材的鲁绣作品。
16日,记者在山东省济南市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看到,徐秀玲端坐在绣花绷子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控制着一根绣花针在薄如纸张的衬布上穿梭。她两眼紧盯着落针之处,随时变换着颜色深浅不一的丝线,正在创作一幅新的作品《猴趣》。
绣花绷子放置在靠窗位置,光线较好。孙婷婷 摄
徐悲鸿国画中的奔马也是徐秀玲非常喜欢的创作题材。其中一幅《八马图》耗时两年才完工。孙婷婷 摄
在徐秀玲的工作室内,悬挂着《鹊华秋色》《先师孔子绣像》《奔马图》《李清照绣像》等10余幅发丝绣作品。绣品均是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清隽淡雅、质感逼真。其中,《鹊华秋色》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该作品从最初开始构思、画底稿,耗时3年才完成。
“发丝绣是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与其他绣种最大的不同在于材质除了常见的丝线外,还有真人头发。发丝经过脱脂、染色,和丝线掺杂使用。”徐秀玲告诉记者,鲁绣历史上曾非常出名,但因某些历史原因,在传承方面出现过中断,名气也不如从前。
徐秀玲正在创作一幅新作品《猴趣》。孙婷婷 摄
徐秀玲端坐在绣花绷子前,穿针引线。孙婷婷 摄
徐秀玲将发丝绣运用在孔子题材的作品创作中。“根据现代社会的审美,对比拓片上的孔子像,在细微之处加入独特的针法,使孔子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慈祥的长者。”徐秀玲说,孔子作为山东文化名人,儒家文化代表性人物,她用鲁绣这种形式去展现很受欢迎。
徐秀玲的作品目前分为使用品和工艺品两类。在她看来,鲁绣从最初绣制在衣服鞋帽上,经一代代传承人在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欢。
徐悲鸿国画中的奔马也是徐秀玲非常喜欢的创作题材。其中一幅《八马图》耗时两年才完工。“即便是看上去颜色比较单一的鲁绣作品,其实也不可能是只用黑、灰色丝线就可以完成的,可能会需要上百种颜色的丝线。”
徐悲鸿国画中的奔马也是徐秀玲非常喜欢的创作题材 孙婷婷 摄
徐秀玲创作的《李清照绣像》。孙婷婷 摄
作为山东省鲁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鲁绣这项事业中来。“与其他技艺不同,鲁绣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鲁绣作品耗时较长,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绣10余天,都无法完成一幅作品。”徐秀玲感慨,短期培训无法培养专业刺绣人才,年轻人的谋生需求与刺绣的学习周期冲突,她很担忧这门古老技艺难以传承。
据了解,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属于山东代表性刺绣,也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