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个夏天,北京的天气少见得阴沉。
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走出来,我坐在马路边哭着给朋友打电话,告诉她:「我儿子确诊多动症了。」
放下电话后,我在马路边坐了很久,发呆。儿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他,也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劲,格外安静。那年,他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开始拼命地回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我忽视的异样,他确实有过几次不对劲:在他十个月体检时,面对盘子里摆的各种色彩鲜艳的小物件,他用小手去抓,手指总是抓不住,社区医院的体检医生看了看,并没说什么;在他三岁的幼儿园时期,有几次家长观看小朋友们表演节目,别的小朋友积极地跟随老师唱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要流眼泪;幼儿园老师留下我说,觉得他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让我多注意一下;在体育运动上,他一直学不会拍球,跳绳……
坐在那里短短十几分钟,越来越多他不算正常的线索涌进了我的脑海,但我之前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他是多动症,因为他在行为上并没有特别多的反常状态。
「草把路杀死了」
现在想来,「多动症」这种随意的叫法容易让人误解。正确的叫法是是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