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和大脑发育有关,之所以母语学的又快又好,大致上可以用两个原因来解释:1、与生俱来的学习语言的本能,其二,母语的语言环境。那母语是多早开始学习呢?其实,当胎宝宝还在妈妈子宫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语言资料库。
怀孕到16~18周的时候,胎儿的听觉系统已经接近完全发育,而且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这个时期胎宝宝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妈妈和身边人的谈话;在宝宝出生后的半岁以内,通常宝宝发出来的声音没有语言意义,但是宝宝大脑潜意识已经练习用嘴巴附近的肌肉、配合声带的震动、呼吸及舌头来发出声音与人沟通。
宝宝大约在7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牙牙学语,发出简单的声音“爸爸”、“妈妈”,或者使用其他声音,慢慢懂得声音的意义。逐渐开始听懂大人说的简单句子“不行”、“好不好吃”等。大约1岁左右会说第一个字,慢慢会说的字越来越多。平均1岁半的时候,字句快速增长,即使宝宝不会表达,也可以慢慢理解大人说的话。
等到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把几个字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短句子,比如“我要玩具”、“妈妈抱”等。孩子3岁之后,表达的句子越来越多,能够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喜好。
上面大致为孩子学习母语的阶段,但每个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不同,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慢,基本上母语语言行为发展都遵循着上述的几个阶段。
为什么母语的学习需要很早开始?
因为语言学习有关键期,在关键期中(一般来说是0~7岁),一定得要接触母语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学会母语。这个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跟大脑发育有关。孩子的大脑在幼年时期(0~4岁)发育的速度非常快,大脑使用的能量以及新陈代谢的速度远比成人来得大,神经的可塑性很高。出生之后一直到4岁前,大脑中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连结,即所谓的突触,会快速、大量的形成,这时期所接受的刺激,尤其是语言的刺激,可能会让大脑产生长期的结构改变。过了4岁之后,大脑会慢慢开始进行整理,没有接受到刺激的神经元,彼此之间的突触会开始凋萎,一直到了青春期之后,大脑才会因为内分泌启动而产生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到底我们是怎么从只会哇哇哭,到可以流利地使用母语与人对话呢?一般来说,孩子平均约4~5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使用母语的基本能力,并掌握母语中的语音、文法与基本字彙,也可以自然地与人对话(听与说),其中,家长在孩子的母语学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确引导,让宝宝说得更好
母语学习从模仿开始,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出生后,在一个健康、身边有很多大人在身边可以做为模仿对象的环境,就能够自然的学会母语。但是对孩子来说,身为家长,是身边最亲密的人,当然更在母语学习上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以下是家长在母语学习关键期(0~7岁)需特别注意的重要引导:
真人互动:语言的学习从模仿这个角度来说,成功的模仿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互动,不管孩子多小,有没有听懂,家长都必须试着把想要跟孩子传达的事情有耐心地用语言表达。重点是只有真正人跟人的互动才能真正帮助语言学习,现在很多家长让小朋友看手机,这完全不算互动,研究显示这样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小朋友语言学习的障碍。
说话语气与表情: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尽量试着能够看着他们的眼睛,眼对眼的接触有助小朋友的专注力。另外,很多家长跟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会使用一些比较可爱、有趣又夸张的语气,所谓的妈妈语,比如说:“来吃饭饭好不好,来,嘴巴张开,啊”有研究显示这样的说话语气因为比较夸张,配合脸部的表情,某种程度上,可帮助小孩学习理解语言及加强语气欲代表的意义。
耐心与陪伴:对于小孩来说,当他们语言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尚在学习如何沟通的时候,大人需要多花一点耐心去理解,试着用游戏、说故事的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沟通,多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并要多花时间陪伴、鼓励他们主动表达他们的需求及感受。即使很多时候听不懂小朋友说什么,也要鼓励他们试着跟我们对话。
重复性的重要:模仿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才能成功。要帮助孩子正确的发出母语所使用的语音,家长可以试着讲同一个故事,或者重复相同的词或句子,来帮助他们学会发音及正确句子的说法。
表达自己也须从小学习
我们都同意母语的重要性,它是我们与人沟通的第一个工具。每个孩子在母语学习上的发展速度不一样,但过程大多雷同。家长在小朋友学习母语时,扮演了很重要的关键角色,除了帮助他们模仿、学习之外,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此外,家长也必须要注意小朋友是否有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如果怀疑孩子的母语发展较慢,建议咨询语言治疗师,或是留意是否有听力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