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旋涡纹双耳彩陶罐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中原和沿海地区的彩陶先后衰落,由仰韶文化在甘青宁地区的一支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成为新石期晚期以彩陶为特征文化的代表。马家窑文化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而得名,它是黄河上游地区最主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文化面貌区别于甘、青地区其它远古文化,又不同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文化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将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马家窑类型(或称马家窑时期)因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另外在宁夏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马家窑期彩陶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美,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熟练巧妙,其彩陶艺术题材丰富,纹饰精美,构图灵妙,技法多样是前所未有的。197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王景寨村发现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时期旋涡纹双耳彩陶罐,其构思巧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高度发达的代表作,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
这件旋涡纹双耳彩陶罐高36.8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5.4厘米。直圆口,翻唇沿,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平底,腹中部桥形双耳。细泥红陶质,黑彩。口沿至肩部,三道粗弦纹,肩上两组细弦纹,每组四条,以粗弦纹间隔。腹部红色露胎呈旋涡纹共六个,四个旋涡纹涡心绘相对的半圆形图案;另两个旋涡利用双耳作涡心。这是一幅表现人与水的密切关系的图画。这幅绚丽的图画,仿佛使人看到了雨中的河上雨点激起的一圈圈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形成的一个个漩涡,给人以无限遐思。以弧线构成的旋纹,饰于浑圆的腹部上非常和谐,具有宏伟大方的气度。这些变化无穷的旋动图案,千姿百态,旋动不息,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原始彩陶艺术一大亮点,是马家窑人对自然充满诗意的哲学思考和强烈追求美的审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