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推行的“以文制武”;有人认为是军法废弛、管理混乱,导致北宋军队战斗力孱弱,还有人认为历代皇帝秉持“守内虚外”的治军之策,造成北宋土地被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对外国防不力等致命问题……其实,历代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都不应归结为单纯某一个原因,而应当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力使然。除了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层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让北宋走向陨灭之路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财政之殇。
北宋的财政之殇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况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财政管理极为混乱,尤其是财政主管官员——计司的权力被剥夺,人为地制造混乱。
公元1001年3月,一代名相吕蒙正曾经对皇帝宋真宗汇报过这样一个情况:国家财政部门的主管官员,居然连国库的收入、支出、盈余、亏损等方面的数量都搞不清楚,这也太没有道理了吧!
不仅如此,这些财政官员中很大一部分还都是庸碌之人,他们根本不考虑如何为国家济世理财,只知道消磨时光、打发岁月。
以宋真宗初年为例,户部有不少官员居然连全国有多少户籍、多少人口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去考问其所在部门粮食收储、财政收入的盈亏情况,这些人竟然回答说账簿丢失了。这样的管家,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对此,宋真宗不得不下令以后三司掌管簿书,不得遗失,每年要实奏前一年的钱谷大数。
然而腐败的政局、多年的陋习又岂能是一纸诏书所能扭转得了的?就在宋真宗颁布这道旨令的第二年,又有官员举报了一个情况:辇下库务利用支出纳入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为此,真宗又特设刘承、戚纶两人为都大提举诸司库务,让他们监督京城的储蓄受给状况,访案官员是否贪污受贿以及复验三司出纳之事等。
尽管如此,北宋的财政管理尚未有根本的转变,景佑年间,曾想查阅咸平、景德年间的簿书,却无从查找。
入不敷出的英宗年代,京师的富国粮仓竟有18万石大米毁坏。可见,这些财政官员们根本不晓得“出入多少与所蓄之数”。
上行下效,吏治的腐败又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担任州、县这两级政府的官吏, “多非其人”。此外,官员大肆以权谋私,上级和下级之间互相蒙骗,这种陋习愈演愈烈。
据统计,至道末年(997)全国赋收总额是70893000,但到了土地人口均增加的三十年后的天禧五年(1027),全国赋收总额却降到了6453000,皇祐年间(1049-1053),全国垦田数量比景德年间(1004-1007)增加了417000余亩,岁入谷反而减少了718000多石。各级官吏不仅不能忠于职守,改变税收日减的严重状况,而且还层层盘剥,使朝廷得到的税分仅占一分,贪官污吏得到的好处却是朝廷的十倍之多。
北宋各级官员贪污之风,他们采用受贿、侵吞、勒索、骗取、非法经商甚至是盗窃等种种不法手段,大搞贪腐活动,严重冲击了北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妨碍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同时让社会风气受到毒害,加深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各地农民起义。
由此看来,北宋在财政管理上没有一套较为健全的制度与相应的制约措施,再加之任用的官员根本不适合相应的职位,使得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匮乏,加速了北宋国力积贫之势的形成。总之而言,财政管理混乱归根结底是北宋的一种重大制度缺陷,正是这个制度缺陷对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