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读三国,每每听到刘备打胜仗便欣喜若狂,听到曹操胜利便咬牙切齿。当读到关羽败走麦城时,竟然再也不愿意往下读,心想《三国演义》没了关羽,还能称之为三国吗?后来读到白帝城托孤,竟流下感动泪水。或许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在长大之后再读时,却没有了当年的感动,而且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刘备真的像我们小时候认为的那样仁义吗?
在白帝城托孤时,史书是这么记载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等于将蜀国的大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让他在处理内政再也没有任何羁绊。诸葛亮看到刘备如此重用自己,自然是感激涕零,对刘备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证明,诸葛亮一生都在为了实现这个誓言而努力,他27岁受刘备之邀出山匡扶汉室,54岁进行第六次北伐,最终病逝五丈原之上,可以说整整半辈子都在为了蜀国而奋斗。
但是临死时,诸葛亮却幡然醒悟,当年的白帝城托孤并没有那么简单,刘备很可能是埋下了一个大坑!刘备对他说:君可自取,并非是让他有废立蜀国皇帝的权力,而是逼着他表明忠心,毕竟刘备知道诸葛亮并非池中物,当时关羽张飞已经去世,蜀国大将赵云魏延廖化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他如果想造反,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有没有能够和诸葛亮对抗的能力,他是一清二楚。但当时只要诸葛亮有任何一个“不”字,或者傻傻的“应允”,按照刘备的性格,很可能会当众将诸葛亮处死。
所以刘备一边让诸葛亮表明忠心,一边又把唯一可以信任的大将赵云召集到身边,对他说道:“我与你患难与共,如今我要中途离开了,你要帮我照顾好我的儿子。”赵云自然也是连声答应。当年在长坂坡,就连刘备都不想再救自己的儿子,唯独赵云敢冒着生命危险,在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将刘禅救了出来。这足以见他护主心切,后来孙夫人被东吴接走,也是赵云驾船拦江才将刘禅又一次救了下来,如此护主之人,刘备对他自然也是无比放心。
当时刘备虽然掌管了益州,但他属于外来户,为了安抚原先的益州本土百姓,他又将李严召到身边,将一些权力交给他手中,以此来平复益州本土势力的怨气。毕竟“益州”姓刘,但是诸葛亮不姓刘。这一招可谓一箭四雕:让诸葛亮(智囊团),李严(本土势力),赵云(旧势力)一同辅佐刘禅(新君)。
他用这一招将所有的势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让当时新败的蜀军没有因为刘备的去世而发生重大变故。各位小伙伴,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