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杜甫生前没什么名气,但杜甫的朋友圈其实也不小啊,毕竟诗歌世家,底蕴深厚,连李贺都是杜甫亲戚。当你自己的审美体系和理念建立起来之后,除非它是彻底附属于另一个人的体系,否则很多东西只能自行摸索。杜甫很喜欢李白的诗,杜甫跟李白有友谊,推不出杜甫和李白是诗友。像元稹和白居易,白居易和刘禹锡,才叫诗友。诗友这种都是现在才有的东西,和笔友一样,见不到只能以文来往,以前都是朋友。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去研究过杜甫三十岁之前未见李白时候的诗的情况,然后再去看看之后的杜甫有什么变化。最明显的七言长句的创作改编。如果你再有些时间,还可以多看看这两个人的诗,也许你就能发现,两人的诗很多相似之处。
两人的诗友关系,仅能在"重与细论文"这一句里看出一点端倪。然而这一句究竟何解,是当初便已"细论"过文章,还是当初"论"过但是未曾"细论"?至于李白方面,《沙丘城下寄杜甫》则是彻底没言及文章。因此我说李杜友情跟文学无关,再普通不过,不因为两人都是诗人且都是顶尖诗人而有何特殊。其实正常的友情都该如此,诗是诗,人是人,友情乃是人情,诗情仅能锦上添花,绝不能替代正常交往,不特李杜这一对,李白杜甫一生中还有很多朋友,都不是以诗结交。当真以诗结交,又有谁能高攀得起?
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兼收并蓄集大成,就你知道?杜甫爱李白诗,学李白诗,我否认了么?问题是李杜之交有多少文学上同好的成分,李杜是不是以诗结交的,能推出来么?我也学杜甫诗,我跟杜甫有过友谊么?重点在于,李白会不会因为对方诗好而青睐对方,答案是会。而李白没有称赞杜甫诗歌,要么是他不喜欢杜甫的诗,要么是他觉得诗歌不是两人感情的重点。不论何者,都能推出李杜不是诗友。
李白去找李邕,去找韩朝宗,去找贺知章,是把自己的诗给他们看,而不是和他们写酬赠。诗写得好不好是能不能见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崔颢被拒,李白被拒,都是诗不够雅正。杜甫之于李白,和李白之于贺知章一类,有诗名有官名(翰林),但见面之后未必我就要给你写诗(也可能是遗失)。
唐朝没有诗友,有也是红叶题诗这个。人家都是朋友,要说多少次?我不知道你写不写诗,但我看得出,你没和写诗的人交朋友这方面经验。开始学诗,聪明的人不会到处撒网,而是专攻一处,杜甫有家传,自然不会开始就转益多师,只有根基成就,才会大开方便之门,纳百川为己用。然后这个过程就是化学反应,不是说吃了什么都要长出什么,极致更是如此。极致之前吸收还能被看出来,之后如果还能被看出来,那如何谈得上极致?黯然销魂掌这个并不是杨过的极致,要讨论极致要去看独孤求败的设定。这还是在确定"武侠小说真实性"的基础上来说的。武侠小说只能算是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思维推理体现,并不能拿来做论据来论证现实。如果你要用武侠,可以去看看内家拳高人的讲述。这个比金庸多许多真实性。
杜甫跟李白的友谊根本没有杜甫自己想象的那么深,就是老杜自认为自己为李白知己,而李白只是把老杜当一个类似于酒肉之交或者泛泛之类的朋友。毕竟太白更年长且出名早矣,子美作为当时的后辈与仰慕者,难免会有略微的感情不平衡,但也绝对是英才相惜,不可能只视为酒肉朋友。就像后世元白亦有各自造诣,却奉杜诗一般,未真正闪耀的子美向往太白的光芒,而太白看着的是一个才情横溢可论朋友的后起之秀,这样而已。
李白比杜甫年长了三十来岁有余,一个生于盛唐,一个盛于晚唐。白乃翰林供奉,虽是虚职可官职却绝高,子美同年仅是一个右卫率府曹胄参军。算起来乃是八品下,相当于保安大队队长与一顶尖学府教授之差距。另外,此时子美并未扬名大唐,说到顶了也就是个三流小诗人,他真正扬名是在死后一百多年,谥号诗圣。此时他甚至没有资格见太白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