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军怎么输的,国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就怎么输的。相差四百年的两场战争中,国军和明军的指挥居然如出一辙,也算是一大奇迹。
先来说淮海战役国军是怎么输的。
淮海战役中,国军进入战场的前后达到八十万人,而解放军华野和中野合起来,也就六十万人。
但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解放军大获全胜,国军被歼灭五十五万人,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五个兵团被全歼,距离战场最近的国军李延年部观望成败,不敢来援。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就是因为国军指挥不统一,虽然人数很多,但是除了徐州的三十多万人是杜聿明统一指挥的,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都是被分别歼灭的。
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国军黄维和徐州的杜聿明集团救援都不算积极,杜聿明更是认为毫无机会取胜,所以只想把部队带走。
结果是黄百韬被全歼,积极救援的黄维兵团又被包围,杜聿明业无心解救黄维兵团。
这就是说,国军虽然看上去人多,但是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心不齐,没有协同作战,所以解放军粟裕能够先从容围歼黄百韬,然后掉过头来协助中野围歼黄维,再回过头来围歼杜聿明集团。
虽然粟裕手下的解放军数量比国军投入战场的数量要少,但是粟裕每次都能抓住机会,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来围歼对手。最后是国军的三个部分被分而击之,一个都没能逃走。
萨尔浒之战同样如此。
虽然明军名义上数量达到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人,清军只有六万人。但是清军指挥统一,兵力集中,相互之间协同做得很好。
而明军得十二万人却分为四路进兵,除了杜松一路达到六万人之多在,其他三路都是二万人。
正是因为明军分散平均配置,所以在进军时步调不一致,进攻积极性也不一样,推进速度不一样。这样,清军就可以抓住明军各部推进速度的时间差,形成局部优势,加以歼灭。
也就是说,虽然宏观上清军处于明军得包围之中,但是明军的攻势并不统一,所以让清军有机会对四路分别发起攻击,逐个击破。而且,在单独面对每一路明军时,清军都是有兵力优势的。
粟裕围歼黄百韬兵团时,还需要中野配合进行打援,牵制黄维兵团,围歼黄维兵团时对杜聿明集团也是围而不歼,但是清军在分别与各路明军作战时,连阻援都不需要,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队打探消息就行。
而作为明军主力的杜松所部的六万人,也在过河时被清军分割开来,分别消灭。所以,虽然参战总人数上,明军始终占据优势,但在局部战场上,明军始终处于劣势,不仅士气不如后金军队,连人数都不如对手。
从战术上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的指挥和表现只能算是浪战,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和相互协同,主次也不分明,清军能够轻松自如的穿插到明军后背发起攻击,这种打法,明军输了一点都不奇怪,不输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