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趣味的角度来看,元宵节比春节更有意思,赏花灯、走百病、猜灯谜、放焰火等等,花样很多。其中,制作和观赏花灯是元宵节标志性的节目,有趣又好看。
古代花灯的样式很多,《元明事类钞》中汇总了当时各种奇异的彩灯,名目有珠灯、球灯、麦灯、走马灯、料丝灯、老人灯、屏风灯等等。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元宵花灯也很繁多,比如西瓜炮、彩莲舫、紫葡萄、霸玉鞭、地老鼠、琼盏玉台、银蛾金弹、八仙捧寿、七圣降妖、黄烟儿、绿烟儿、一丈菊、烟兰、火梨花、落地桃、货郎担儿、鲍老车儿、五鬼闹判、十面埋伏等。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灯市见过一种奇特的“卵灯”,使用千百枚蛋壳制作而成,看起来金碧辉煌,光明耀眼。不太清楚这一套卵灯是如何照明的,猜想应该不会是把灯油直接装在蛋壳中,因为蛋壳很容易破裂,泄漏灯油。最大的可能,是把许多截短蜡烛分装在众多蛋壳之中,才能出来效果。
这一盏别致的卵灯后来被一位太监买走,卖价惊人,一共是三百两银子。令人疑惑的一点,太监把这盏卵灯拿到哪里去了?会不会带回宫中,那样的话,皇帝会不会看到?或者,太监本来就是为皇帝买的。
作为冬季的一个节日,明代的元宵节当然也有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嘉靖年间的唐顺之写过一首《元夕咏冰灯》,可以帮助我们想见明代冰灯的形态:正怜火树斗春姸,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此外,李东阳提到成化年间北京的一种“泡灯”,看上去像冰灯,其实不是。按照李东阳的说法,这种泡灯是“烧糯汁为瓶,以贮水畜鱼,旁映屏烛,通明可爱。”
从文字的描述来看,很像是一种玻璃鱼缸,旁边安置灯烛照明。但李东阳认为制作的材料是“糯汁”,恐怕是他的误解,不知玻璃为何物。当时,这种兼做鱼缸的泡灯也向外出售,价格很高。
李东阳认识一个浙江黄岩人,名叫王佐,人称之为王古直。王佐在当时很有诗名,而且写有一手好书法,称得上一时奇士。但王佐的运气比较差,旅居北京三十年,相知的朋友总是因为各种差事离开北京。
王佐的身边没有像样的积蓄,只有五六个大笼,里面装着几百幅书画,还有酒壶。每天早晨起来,王佐先要喝上一两勺酒,然后锁上大笼出门去。
孤贫的王佐发现了泡灯的妙处,认为是个珍宝,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买回来一个放在住处,每日赏玩。李东阳夸赞王古直看淡功名,苦中作乐,为此写过一首《闻王仁辅买鱼瓶,俗所谓“泡灯”者,赋此嘲之》:买得长安市上春,玉壶清水贮金鳞。却看尘土疑无地,未掣波涛亦有神。眼底功名聊此幻,杖头风月且教贫。西堂灯火元宵夜,又向东风作旅人。
不曾想,晦气的王佐连这样一个玩物都存不下,某一天不小心打碎了泡灯,王佐伤心至极,说:“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
于是李东阳再作一首诗,惋惜、安慰之余,忍不住取笑一下王佐:白发华灯一夜春,江南江北两穷鳞。飞腾有地归尘土,诃护无钱役鬼神。物以泡名终合尽,家随身在更何贫?清诗素壁犹堪玩,休羡扬州鹤上人。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