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只是待在成都,这只能加重诸葛亮和刘禅的矛盾。因为诸葛亮出于责任必然会管着刘禅,刘禅被管得烦了,必然心生不满,到时东州集团或者本土集团就会趁虚而入,轻则加重蜀汉各阵营之间的矛盾,重则一个不小心,诸葛亮就被废了。问题是除了东州和本土,荆州集团也会对诸葛亮心生不满。因为,荆州集团加入的初衷,就是因为他有皇室身份,有匡扶汉室的责任。
如果不北伐,单单魏延和杨仪的恩怨将会更早的爆发,这点连孙权都看出来了。《三国志》注引裴松之补充的《董恢传》就提到,孙权问费祎:“杨仪,魏延乃是牧竖小人,有一天诸葛亮不在,必为祸乱。”费祎竟然不知怎么回答,旁边的董恢提醒说,杨仪和魏延只是私愤,并无反心,如果废了这两个有才能的人,岂不是怕风浪而毁舟船?(大意如此)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在就不行了呢?就是因为诸葛亮有资格,能力驾驭魏,杨外,最关键就是用北伐来凝聚人心,转移各种集团矛盾和人才关系矛盾。
如果荆州集团出现矛盾,其他集团有野心的大臣,必会趁虚而入。比如谁呢?就是夷陵之战后,东州集团的代表,副托孤大臣,都督内外军事的李严。《诸葛亮集》就有李严写给诸葛亮的书信,信中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二把手劝一把手如王莽,曹操故事,这不是居心叵测吗?若不是诸葛亮北伐,把李严的追逐名利的野心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暴露出来,很难想象李严会干出什么事来。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州集团本来就不是因为“匡扶汉室”主动加入的,而是躲避战乱,本土集团也是一样,被动加入蜀汉。
所以,北伐有利整合蜀汉的各集团人才,淘汰了马谡,李严等人,重用了吴壹,马忠,张翼等本土将领,提拔了王平,费祎等才干之士,还收获了姜维这个传人。如果不北伐,就连曹魏的司马懿都不能做大,谈何日后篡位?蜀汉的北伐严重威胁了曹魏在西北雍,凉二州的统治,消耗了曹魏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蜀汉不北伐,吴蜀联盟失去意义,吴国压力剧增,最终只能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东吴被打残,一个是趁蜀汉内乱,吴魏联手攻蜀。无论哪种结果,将会让蜀汉灭亡的时间表,大为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