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 马瑾倩)从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青海经历秦汉匈奴、辽东鲜卑、唐代吐蕃、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一步步成型。今天(2月28日)上午,《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幕,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等地文物,展示了人类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证据。
明永乐铜鎏金观音像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玛瑙十二曲长杯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四百余件(套),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文化特征。每部分还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展览分六个部分,包括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第六部分为影片《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青海生活。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填补了青海石器时代的空白,与最新发现的西藏尼阿底遗址,共同构成人类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证据。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又证明青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饱满线条生动的鱼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等新石器时期的精品,都在此次展览中出现。
“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到汉代,青海羌中道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唐蕃时期兴起了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唐盛时期,传统的连珠纹样形式特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被打上了新的文明领地的审美烙印,连珠装饰成为唐代盛行的装饰艺术元素。展览中呈现的鎏金西方神祗人物连珠饰银腰带等展品,显示了吸收外来文化艺术营养的成果。
自元朝之后,青海河湟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发展格局,青海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展览中展示的两面金牌信符是茶马互市的见证,据《明会典》记载,明朝共制作了金牌信符41面,规范茶马互市,禁止私茶交易,朝廷每3年遣官一次合符,以茶易马。
西宁市陶家寨汉晋墓出土的东汉铜马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人身鱼尾金饰片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此次展览由北京市、青海省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展期暂定 为2月28日至6月30日,开放时间为9时至17时( 周一闭馆 ),周六延时开放至20时。首博还将配合展览内容推出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博官网、微博、微信报名。
新京报记者 倪伟 马瑾倩 协作记者 李木易 编辑 于音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