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掀起一阵“倒陈胜吴广的风潮”。
1975年,湖北睡虎地发掘了一批秦简,这些秦简为我们揭开了秦朝法律的冰山一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这批秦简中,学
者们发现了《徭律》。所谓《徭律》,就是主
管徭役的法律。按照该法条规定:
御中发征, 乏弗行, 赀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
淬; 五日到旬,赀一盾; 过旬, 赀一甲。
简单翻译就是:人民逃避徭役者,将罚款两具盔甲;迟到三日到五日者,可以宽宥;迟到五日到十天者,罚款一具盾牌;迟到十天以上
者,罚款一具盔甲。
看到这条法律后,许多网络历史发明家如获至宝,他们纷纷发表各种颠覆历史的言论,其中
一条便是:陈胜、吴广在造谣。
陈胜、吴广,是两位出身农民的戍卒,也是首先举起反抗暴秦统治的勇者。当时,陈胜、吴广与900名戍卒前往长城戍边,结果到了大泽乡地区,却被一场大雨所阻挡,眼看就要迟到。于是陈胜鼓动大伙儿说:“按照秦律,失
期当斩。如今造反要死,不造反也要死,还不
如当大丈夫,轰轰烈烈地打一场。”
在陈胜、吴广的鼓舞下,900戍卒杀死看押他们的两位秦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大泽乡起义。然而当秦朝《徭律》发现后,网络历史发明家们纷纷扬言:陈胜、吴广撒了谎。服徭役迟到,最多不过是罚款,根本罪不至死,陈胜、吴广将大家都骗了。如
今网络上,到处流传着“暴秦其实不暴,陈胜
吴广祸乱天下,最该万死”的言论。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番言论,根本就是彻彻底
底的造谣。
为什么说这番言论是造谣呢?这是因为在睡虎地,学者们不仅发现了秦朝的《徭律》,而且还发现《戍律》。而《戍律》是什么呢?说白
了,就是秦朝的《兵役法》。
在秦朝,徭役和兵役是严格分开的。董仲舒曾说:秦用商鞅之法, “ 月为更卒, 已复为正一岁, 屯戍一岁。”也就是说,秦民一生,既要服徭役,又要服兵役。所谓徭役,主要就是修道路、修宫殿、修水坝;而兵役,就是要戍守边境,防守京城。而这也就是说,陈胜、吴广等戍卒的迟到行为,根本不该《徭律》来
管,而《徭律》关于“迟到”的惩罚,对于他们
并不适用。
从现在出土的《戍律》的条文看,其严苛程度,远超于《徭律》。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秦朝作为古典军
国主义国家,自然对兵役有着更严重的规定。
首先《戍律》规定:
徒卒不上宿,署君子、敦(屯)长、仆射不告,赀各一盾;宿者已上守除,擅下,人赀二
甲”。
翻译过来就是,步兵不在岗位上值班,其主管的屯长、仆射都要罚款一具盾牌,而擅离职守步兵惩罚未知,恐怕只要更严苛;而已经值班警卫的宿卫如果擅自离岗,每人都要罚二甲。在《徭律》中,失期超过十天才不过罚一甲,而《戍律》中擅自离岗就要罚二甲。以此推论,陈胜吴广等人在服兵役期间的“失期”,其
惩罚必然远甚于服徭役期间的“失期”,斩首是绝对有可能的。以《徭律》来证明陈胜、吴广
造谣,简直是无稽之谈。
此外,秦朝《戍律》还规定,服兵役是全体国民的义务。秦统一六国后,旧六国的居民也必须为国戍边。而这条法律,对陈胜、吴广等楚
人非常不利。
著名学者钱穆介绍:秦朝戍兵,必须为国守卫边境一年。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规模不大,即使是最强大的秦国,方圆也不过千里,只需花
十多天或者是一个月的时间,带上足够的干
粮,便可以到达边境。
而秦始皇统一后,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的所有臣民,都得服从这个《戍律》。而从楚地会稽(江苏)到长城(内蒙古),有千里之遥,自带干粮要走半年的时间。对于靠近边地的秦、赵、燕等国来说,戍边或许可以接受,但对于楚人来说,戍律简直是要他们的命。路途遥远不说,还要面临疾病、盗贼、豺
狼虎豹的威胁。而壮丁长期不归家,家里的老
幼必不免于饥寒。
由此可以看出,秦朝所沿用的《戍律》完全过时了,变成了单纯的虐民恶法,楚人不造反才奇怪了。因此钱穆先生判断,是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江山太过得意忘形,或者政务太繁忙,
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最终导致楚地皆反。而楚地造反,最终引发旧六国全面反叛。
值得注意的是,《戍律》不仅逼反了陈胜、吴广,同时也逼反了同为楚人刘邦。作为县城小吏,他就曾押送本县之人去往关中骊山服役。
结果路没走一半,戍卒们却逃了一大半。由此
可见,《戍律》有多不得楚人的心。
按照《戍律》规定:
“ 今士五( 伍) 甲不会, 治( 答) 五十; 未卒岁而
得, 治( 笞) 当驾( 加)不当? 当。”
简单翻译就是,应征者不报到服役, 就要笞打五十。同时,押送官还要连坐。秦时, 笞刑是笞打脊背 。一次打五十以上, 被打者常常是非死即残。就如汉景帝所说: “ 加笞与重罪无异, 幸而不死, 不可为人”。也就是说,笞刑看起来似乎是轻刑,其严酷程度其实和死刑无异。刘邦为了逃避惩罚,逃入芒汤山中,
最终发动了斩蛇起义,开启了刘邦灭秦的传
说。
总之,陈胜、吴广的造反是理所应当的,难以质疑的。用《徭律》推翻《史记》的记载,实际是另一种造谣。我实在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否定陈胜、吴广这两位伟大的反抗者。是否是因为某些人日子过得太好,对暴政起了好
感?读者们切勿中历史发明家的诡计,成为他
们博眼球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