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先后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队伍,号称有“十三家七十二营”之说,后又统称十三家,最终形成李自成,张献忠两支主力。
崇祯八年,面对遍布中原广大地区,势力日益壮大的农民起义队伍,明王朝改变战略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洪承畴率领,一路由朱大典率领,准备两面夹击农民起义军。
为了面对数十万官兵的到来,农民起义军在荥阳召开“荥阳大会”,“十三家七十二营”齐聚荥阳,商讨作战方略。大会结束后,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后又回师河南。为了彻底突破明军对陕西的包围,起义军猛攻卢氏县朱阳关,明军溃败;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冬,农民起义军由西峡,朱阳关一路逼近卢氏县。
起义军就没把小小县城放在眼里,先是把县城围住,再派小股部队在县城四周骚扰,使得城内守军一夜不得安宁。到了第二天,起义军吃过早饭,备好攻城器械,主帅一声令下,起义军从县城四面同时攻城;城墙上的官兵见状,纷纷射箭还击;起义军人多,一会儿就到城墙根,架上云梯向上攀登,城墙上的官兵就将装备好的滚木石头向下推去;当时的卢氏县令姓白,也亲自在城墙上指挥作战;起义军见城墙上有一穿官服的,知道是官,就拉弓射箭,一箭射中面门,惨叫一声,就倒了下去。官兵见县令被射死了,顿时军心大乱,起义军乘势攻上城头,迅速打开城门,大队人马蜂拥而入,又经过一场激战,彻底消灭了城内官兵。起义军在卢氏县城过完年,到正月才走。
到了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潼关被明朝官兵包围,损失惨重,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豫陕交界处,休养生息,准备东山再起;闯军其中一部就驻扎在今卢氏玉皇尖上,在当地留下了“七盘磨,骑马河,响马沟,七里营,曹营庄,二棚沟,仓房,螺场”和起义军有关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