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女人从未有好,古代美女们更是大多不善终,不仅要为皇帝的昏庸无能背负骂名丢了卿卿性命的更是大有人在,就算是最美皇后也不例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皇后是谁么?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十大最美皇后,一起来看看这些命运各异的古代美女是怎样的美貌怎样的结局吧。
中国十大最美皇后,本榜单是主要依据了皇后容貌的相关历史记载、史学家推测、以及与榜单主题的契合度等情况,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推荐,名单仅供参考娱乐,欢迎在末尾交流探讨。
1、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号飞燕,《飞燕外传》称其名为赵宜主。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燕字指的正是赵飞燕。如此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2、甄宓
文昭甄皇后,名不明,相传为甄宓,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是三国时期的绝色美女,名气可以和貂蝉、大小乔并列。甄姬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十几岁时就已经是才色双绝,美名远扬。《世说新语》记载: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使人揽发,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见纳。
3、褒姒
褒姒是被褒国当做礼物进献给周幽王的,绝色美人褒姒进宫后,就深得周幽王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哄她开心,周幽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废了王后转立褒姒为后,随后还废长立幼,废除太子宜臼转立褒姒儿子伯服为太子。关于褒姒的容貌,《东周列国志》记载:“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
4、李祖娥
李祖娥,北齐昭信皇后,上党太守李希宗之次女,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温婉可爱,才貌双全。被其父李希宗视为掌上明珠。李祖娥十几岁时,便倾国倾城,被丞相高欢看中选择嫁给当时还是太原公的高洋,明媒正娶,成为太原公夫人,以后更是步步高升。史书对她的评论是“容德甚美”。
5、羊献容
羊献容(?-322年),晋朝时泰山南城人。她不但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前赵末帝刘曜的皇后。她是史籍记载中唯一一个被两国帝王册立为皇后的传奇女子,公元322年,羊献容在生第三个儿子时,由于产后风不治而亡。她死后,刘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她葬在了显平陵,并上谥号“献文皇后”。
6、妺喜
妺喜,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王的王后,也被视为四大妖妃之首。夏桀在位时,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7、萧观音
萧观音(1040年—107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父亲萧惠(辽兴宗母亲萧耨斤的弟弟),辽代著名女诗人。相貌颖慧秀逸,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常常自制歌词,精通诗词、音律,善于谈论。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也有诗作,被辽道宗誉为女中才子。
8、符训英
符训英是中山君符谟的幼女,后燕昭文皇帝慕容熙的皇后。是一位绝色美女,以艳丽而名传遐迩。407年,符皇后死,时年约24岁。慕容熙拥尸痛不欲生,令以厚葬,披头散发,赤足送葬。及葬毕,慕容熙又后悔,令葬工开棺,有载入宫,拥尸共眠。
9、周娥皇
周娥皇(936年-965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册封周娥皇为国后。周娥皇“雪莹修容,纤眉范月”,她创造的“高髻纤裳”和“首翘鬓朵”等妆容,纤丽袅娜,使后宫争相效仿。
10、奇皇后
奇皇后(1315年—1369年),蒙古姓肃良合氏,名完者忽都。高丽人,高丽王朝大贵族总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元惠宗第三任皇后。有史册记载她肤白貌美,柔弱无骨,千娇百媚,还是宫女的奇皇后终于被元顺帝无意间看见了,霎时间他怦然心动随即便将她留在身边,立为妃嫔。
11、阴丽华
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尚未发迹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的这番感叹,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枭雄”的共鸣。据《女红余志》记载:阴丽华走的地方都铺上了太华的精细毡子,所以她足底的肌肤和手掌一样纤细滑嫩。
12、夏姬
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据史书记载夏姬三四十岁的时候依旧声如少女,容颜不老。
13、张嫣
张嫣是汉惠帝的皇后,张嫣的容貌,也是晋人描写的重点,不但说她五六岁时,就“容貌娟秀绝世”还借汉高祖的口,将其与颇受汉高祖宠爱的戚夫人相对比,描述汉高祖曾对戚夫人说:“汝虽妍雅无双,然此女十年以后,迥非汝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