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崇寒
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及碑亭
朱元璋当年起意建历代帝王庙时,压根就没有想过帝王庙的大门会对平民敞开。对他来说,祭祀三皇五帝等先代帝王的重要性,与祭祀宗族祖先无异,是对其帝王身份和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肯定,只有皇帝或是其特派人选才能担此重任。
虽然祭祀帝王的传统由来已久,从秦始皇公元前210年望祀虞舜于九嶷山,祭大禹于会稽,到汉章帝元和年间遣使祀帝尧于济阴,再到唐玄宗天宝七年在京城长安为三皇五帝、周武王、汉高祖分别建庙行祭祀之礼,千年来皇帝们对前代帝王的崇祀没有间断,祭祀地点或是在其陵庙前,或是在其“肇迹之处”,没有人像朱元璋那样把先代帝王们集中在一个地方(首都南京),放置在“历代帝王庙”中行集中祭祀之礼,这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一大开创之举。
既然是首创,前任那么多皇帝,该祭祀谁,不该祭祀谁,怎么为他们排列座位,应当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举行,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朱元璋的原则是,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生民者,应当一并祭祀,既重“一统”,又重“功德”,比如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应当被列入祭祀名单,而功德有亏的秦始皇嬴政和晋武帝司马炎不在考虑范围。后来,朱元璋又认为周文王、唐高祖与创业之君定位不符,“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为由,将二者撤出,另增祀隋文帝,洪武二十一年(1388)又“去隋文帝”,如此反复,明初历代帝王庙祀十六帝的局面才最终定型。
历代帝王庙东燎炉,绿色琉璃制
帝王人选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排座位,谁占C位?礼部最初所拟方案是,应与供奉的祖先灵位排位类似,“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朱元璋表示赞同。三皇占C位是无疑的,东西两侧大致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五帝、夏禹、商汤等,个别位置因人选更改有少数变动。
洪武七年(1374),位于南京城中部,鸡鸣山南侧的历代帝王庙正式落成。八月,朱元璋亲临致祭,正殿入祀的帝王们均被塑成衮冕(着礼服礼冠)坐像,伏羲、神农时代太过久远,不必加冕服。相传,朱元璋在元世祖塑像前行礼时,元世祖面带泪痕,朱与之说道,“你失掉的天下,是你漠北草原本来就没有的,我取得的天下,是中原自古以来就有的,你有什么遗憾呢?”塑像上的眼泪即刻消失。这段出自明《帝京景物略》的戏说,从侧面证实了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以示承继元朝以来大统意义之所在———通过一场政治作秀宣示政权的正统性。此后15年间,朱元璋倾其所力大杀功臣,历代帝王庙里只有帝王,没有名臣。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五月,不幸被火灾焚毁的历代帝王庙重建竣工,朱元璋才选取37名历代名臣,如伊尹、张良、萧何、曹参、陈平、诸葛亮、房玄龄、韩世忠、岳飞等人的神位,从祀东西配殿。至此,历代帝王庙祭祀格局和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的制度,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