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二十年里,道光皇帝最大的烦恼,就是缺干部。
从私德来说,道光皇帝绝对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公认的劳模类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打补丁的衣服,每天工作到深夜。虽然今天也常有人吐槽,说他老人家打一个补丁就好几两银子,也不少糟蹋钱。但他每年的生活费,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万两白银,比起康熙乾隆这些前辈们,简直算是穷到渣。
但饶是道光如此艰苦奋斗,大清的国事,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财政边防民生,见天都是处理不完的麻烦。闹得道光不住口的抱怨:自己这么认真,下面官员却毫不尽心。基本上整理道光年间的诏书,就能发现说不完的哀怨,几乎可与明末崇祯“媲美”。
其实道光皇帝可能并不知道,如此官场风气,也是他自己闹起来的,道光皇帝为人十分严苛,官员穿几件好衣服他都会责罚,写奏折错几个字,都要被扣工资。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满朝文武敢担责的越来越少,多的都是曹振镛这样的庸官:多磕头,少说话。
以这种工作方式,还能有个林则徐可用,道光的运气,其实还真不错。
更不错的是,在他的执政生涯里,好干部虽说少,却也不止林则徐一个。林则徐名满天下之前,大清公认的官场头号能臣,当属两江总督陶澍。
说起这位陶澍,那可是道光登基早期,极为倚重的官员:早年曾穷得教书糊口,还落了个诨名“陶阿二”,也就是二流子。但自从科场登第入仕,那真是风头满满挡不住。无论是做巡抚还是当御史,都是政绩第一。以道光帝的评价说:“你这个人尚有良心,肯说几句正经话。”
但如此优秀的人物,赢了多少次官场考验,却终于赢不过命。1939年年初,两江总督陶澍因病重上折奏请辞职,他在《恭谢恩准开缺折子》中称“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荐举林则徐继任。
当时全国一共有八个总督(河道和漕运两位属于专职),其他总督都管两个省,四川总督只管一个省,只有两江总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
所以说,在地位上,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在道光皇帝眼里,能够接替陶澍,扛起两江这个重担的,非林则徐莫属。两江漕务已成首要之务,禁烟运动退居其次。
甚至,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事业已一度淡出了道光的视线。
道光帝认为,大量的烟土已经销毁,林则徐所要做的,无非是一些手尾工作而已,因此,他颇为不满地说:“林则徐已放两江总督,现虽专办此事,岂能常川在粤?即邓廷桢统辖两省,公务繁多,亦不免顾此失彼”!还训示方略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大黄茶叶,永远不准贸易”。(《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8,第232页。)
这就等于责问林则徐:你不是说禁烟都办好了吗?怎么还这么婆婆妈妈的?
林则徐真是有苦难言,但难言也要言,只能一遍又一遍写奏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暂时离不开广东之由。奏书中称:“臣渥受厚恩,天良难昧,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不敢不以见闻所及,敬为圣主陈之。”
这么坚定的扎根决心,道光皇帝也无奈。其实在好些事务上,他比林则徐要好说话,比如说“具结”,林则徐一直坚持,道光却相当能凑合,多次多次暗示林则徐,此事适而可止,不必太过较真。
但林则徐置若罔闻,断然宣布“封舱”,停止中英双方在广州的一切贸易。即使英国人退到了澳门,林则徐仍步步进逼,称若英国人不肯具结,就必须离开澳门。迫得英国人从澳门撤离,漂浮在海面上。
林则徐如此拼,道光皇帝也帮着他拼,也下了一道谕旨,传令,全国范围内停止中英双方的一切贸易,以配合林则徐的行动。
就这么一直配合着,没想到八九月份,望眼欲穿的道光皇帝,非但没盼来林则徐走马赴任两江,反而又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奏折:交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