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似乎只要伸过手去,就能触及那原木的门。门的左边稍靠上的位置,有父亲用铁丝扭成麻花状的门栓,用铁钉固定在门上,门框上也有一个,然后用一把黑色的锁“咔嚓”,就将两个铁麻花合起来,锁住了满屋子的宁静。
那门露在外面的部分,有些近似深褐色。没有经过丝毫加工的木板,几块合钉在一起,便成了门。门面由于日日的风吹日晒,早已没有了原木的米黄色,仔细看去,仍然有年轮的印迹在视野里绕来绕去。知道门背面,上下各有一个横杠,横杠将那些木板连成了一整扇门。而门后,还有我刚识字时,从学校捡了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在门上很工整的写着a,o,e,a,o,e。那粉笔字,因为没有及时擦拭,多雨的天气,让笔迹顺了雨意渗进了门里,怎么擦也是擦不掉了。
后来渐长,又添上母亲的名字。再后来,那些abc便成了我们姐弟几个的视力表,每况愈下的只是我的视力。站在同一个位置,那些逐渐模糊的字迹不断的困扰了自己。伸手掩住一只眼睛里,心里便莫名的恐慌了。只是嘴硬的不肯承认,说那是abc,姐弟几个便哄笑起来:你当然认识,那是你自己写上去的,我便在他们的哄笑里讷讷的放开捂着眼睛的手。
如此,岁月便在捂住与放下间悄然而逝。不知不觉间,别人眼里少言寡语的女孩,此刻已经在外漂了多年。无法改变的是故乡给予的,那份根深蒂固的泥土气息,仍然会脸红着面对相熟或不相熟的人。那时,故乡便是渗入了骨子里的那份土气,一点点的将自己想象的高贵与典雅,破碎得体无完肤。
无论走在这繁华的哪个地方,总感觉自己与她的格格不入。有时甚至悲哀的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走成别人眼里最优雅的那个女子?那时,故乡是一把刀,锋利的隔断自己所有的向往。那份永远也走不出的苍翠,在不断养育自己的思绪。而那些永远断不了的,总是与故乡深深相连的血脉。
二
根本用不着“穿越时光的隧道”。母亲在门前的一声呼唤,便将所有的故乡推至眼前。那些山的黛色,干净的阳光,清澈的水,湛蓝的天空,轻盈洁白的云,如洗的鸟鸣,清澈见底的溪水,微风拂面时,捎过来那份泥土的清香,炊烟袅袅里伴着的饭菜香,温馨得让人想躺下去……
那时的村庄是清新而活泼的。听见邻居的呼唤,有孩子便如归巢的雀儿一般,扑楞着翅膀冲进家门。断不了一顿数落,几乎每日相同的主题,都是关于学习,关于勤奋之类的。也就三五分钟的教训,便听见只隔着一层竹壁的他们吃饭了。
吃饭时,父亲是不许我们端着碗溜达的,也因为畏惧父亲,只要父亲在家时,没人在吃饭时讲话。这样,便做了邻居的听众。大到国家大事,昨天看的新闻,今天听的广播,小到孩子们学校的琐事。又或者女主人与丈夫一起探讨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那薄薄的一层竹壁,哪里就能隔音,于是,不管你愿意与否,那些声音都会清晰的传入耳里。连同邻居偶尔的争吵与打闹,都如同步进行的广播剧一般。
村庄那长长的一排平房,各户只有一间。因为不够住,便自门前屋后自我延伸。我家在那一排平房的一侧,便更多了一面发展的空间,父亲便用竹篾垫和油毡又盖了屋子。侧面一间用来做了父亲的办公室,前面的一间分开来,一间做了厨房,一间做了饭后休闲的地方。冬天烤火便在那间屋子里,还放了一架石磨。而那用石头垒成的房子,便成了我们的卧室。
母亲常常在侧屋里推着石磨,而我站在一边拿了玉米或者米之类的,瞅着空子,一勺一勺的喂进磨眼里。然后,那些粉末状的玉米便自两扇石磨间纷纷扬扬。如果加上水,那粘稠的流质物,慢慢的自磨壁上淌下,感觉时光就沉浸了漫长的味道。似乎那石磨不停,时光便一直会那样凝滞着,不会老去,不管人或者事。总是怔怔的看着石磨一轮又一轮的转着圈,忘了让石磨转动的母亲,也忘了去添料。母亲便在石磨那头,轻唤我的名字,时光便又在母亲的呼唤里开始行走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