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后世为鼎盛时期的清朝所鼓吹出的一个神话,它表面看似强大繁华,实则暗流涌动,充满危机。1799年二月,随着乾隆皇帝的驾崩,清朝的弊病暴露得更加明显:国库空瘪,八旗凋敝,内忧外患。
与盛世仅仅相隔不到半个世纪,英国海军就从遥远的欧洲旅行至古老的文明古国——一个凭借古老而著名的国度,闭关锁国让偌大的帝国与世隔绝,生锈的铁枪洋炮被弃置百年,唯有曾经不可一世的后金铁骑被养得肥肥壮壮。
此时国内也开始了风起云涌的变化,前有太平天国攻占大清半壁江山,后有义和团大刀向统治者砍去。尤其是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拳运动,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继明朝覆灭二百余年后又开启了一场持久的华夷之辨。
然而,随着列强在华日益横行霸道,义和拳对列强的家仇国恨代替了对满清的民族矛盾,他们将枪头调转列强,由此清政府与民间团体共同御敌的局面形成。而对于西方列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导火索。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气焰嚣张,扬言要制裁慈禧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窜而去,并随即下令让李鸿章马上回朝与列强商议和谈事宜。李鸿章闻言从广州动身赴京。
其实李鸿章这个清朝代表的身份也是经历重重险阻才被确定下来的,因为由于各国在清利益的不同,他们当然想要和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代表人谈判。不过最终李鸿章还是接了这个锅,代表清政府签下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签约时有一段轶闻十分有意思,那就是众人谈判完后各国代表挨个签字时,李鸿章不签自己的名字,而是签下了一个"肃"字。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将"李鸿章"这三个字签成了一个"肃"字的模样。
李鸿章为什么会如此签字呢?原来,他受清朝的封号为:肃毅伯,肃即代表他是以清朝的身份来签这份条约,而不是以他李鸿章个人的名义。他也知道这会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事,所以他才出此策。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知李鸿章是真的聪明!
李鸿章是汉人,但为满清仕,他确定此事必定会被后世之人唾骂,就像北宋的靖康之耻一样被人铭记。尽管他的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可身在一国为一君,为了大清国,他不得不去做这件事,不留下名字是他最后的倔强。
签订完《辛丑条约》后的李鸿章万念俱灰,虽然他挽救了大清国,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崩塌了,崩塌后的碎片化作一阵阵怒火涌动于心间,李鸿章在归去的路上,多次口吐鲜血,倒地不起。不久后便一命归西了。
据说在其离世前的那一刻,身边人问他:老夫子还有何心思放不下?李鸿章早已说不出话,只见"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
唉!真乃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