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进(1329-1385年),字伯康,号石泉。江田阜房十六世嗣朋公长子,生于元明宗二年(1329年)已巳岁。少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秉承祖训,不做元朝官吏。在家乡筑室隐居,奉养母亲。在乡之双桂堂兴办义学,教育家乡子弟。当时,江田陈氏先辈为了培养子弟读书上进,躲在山林中办学,有几个旧学堂和书院,如龙峰书院、朱子祠、豸麓书院、书斋寺等。陈氏先辈眼光远大,不弃学业,培育人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其中弟仲完,侄湜、洵仁以及儿子登、航等在他教导下俱成大器。
陈仲进
双桂堂还是当时长乐乃至福州文人讲学论道的好去处,吴航永乐俩状元马铎、李骐以及“闽中十才子”的高棅、王恭、林鸿、陈亮等人都经常来往其中。仲进工诗,在课余喜欢写诗,他诗文秀逸清拔,气韵浑然,有盛唐诗风。著有《南雅集》。仲进在课余还千方百计收集家族历史资料和文献,首创撰修《南阳陈氏族谱》(后来由其长子陈登继承父亲遗志,族谱续修完成)。明初长乐县令邓旭曾举荐他到县学执教,他以母老推辞不就。有一首《大溪寺》诗,很能体现他当时的心情。
大溪寺
绀宇轮生灭,青山自古今。
深溪蓄云气,古木香春林。
寂寂罕人跡,幽幽动嘤吟。
高阁岁月久,荒地烟水沉。
游鳞依密藻,飞云抗高岭。
尊酒散余暇,浩歌舒素襟。
墟里兵火散,遗风邈难寻。
梦寐庐山社,徘徊虎溪音。
孰是远公者,可以慰吾心。
明洪武六年(1373年)已经四十五岁的仲进,赴部考试高第中明经,名动一时,授迪功郎。任河南宜阳县丞,治理孟津三载,政绩优秀,调韩城县丞。仲进于洪武十年(1378年)升任浙江省江山县知县。在任七年,治县有方,广行惠政。明太祖曾特旨嘉奖。后以江山县遇特大灾荒,仲进勘察灾情,开仓济民,违背了朝廷的意思,被逮押送南京牢狱。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他说:“能以我一人之死,救万人之命,虽死而含笑九泉。”江山县民众为其立生祠。不久获释,但得重病于南京,适逢其侄湜会试留京,叔侄相聚,悲喜交加。不想仲进即别而逝去。
陈伯康纪念堂
陈湜护送其灵柩回乡。由钱塘而上,准备经仙霞岭古道回长乐江田。当归梓经过江山县时,江山百姓念其大德,万人挡道,设灵堂于生祠,百姓祭拜,江山父老泣留衣冠以葬,建衣冠冢位于县城北廓,即陈村周家下坞。并挽留仲进第四子陈睦及母亲(仲进之妾)于江山,在江山奉祀“民建伯康公长乐祠”。陈睦又名植,字丰厚,谱名曾二百户公。睦寄籍江山县,成江山食邑百户公,遂以故乡名山“灵峰山”之名取用“江山须江灵峰陈氏”。仲进生有四子:登、航、恕、睦。仲进卒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二月二十六日,享年五十七岁。与刘氏合葬于江田大溪(岭顶)凤凰山墓,命曰:“飞凤落洋”,坐壬向丙。国子祭酒胡伊撰墓志铭。入祀名宦乡贤祠。《乾隆贺志》循绩传。
陈仲进在外宦游久了,十分想念家乡和亲人,在《南雅集》中留下一首诗。《得家书示覆》:悔我抛锄出,愁来一枕友。难禁老妇泪,谁解小孙诗。客路情能放,家常训安慈。殷勤遥慰汝,此意老天知。祗恐书香堕,猶愁汝病衰。开缄方饰喜,拭泪久分离。虎跡行藏慎,溪情歌啸知。头颅今雪白,塞外百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