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大家对他的印象估计大多停留在两件事情,一件事阏与之战大败秦军,一件事是说自己儿子赵括纸上谈兵,可以说赵奢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只有阏与之战这一战,那么他为什么可以跻身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而且唐宋两朝都为其设庙享奠。
首先要说的是赵奢不可能只打过一仗,不过是其它的战斗没有记载的价值罢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乐毅和田单差不多,也是一战成名。所不同的是,乐毅与田单的成名之战,关系重大,牵涉到燕齐两国的生死存亡(战后的齐国不再能够左右天下大势),战争规模和影响力要大得多。比较起来,赵奢的这一战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可以说对天下大局完全没有什么改变(照样是秦攻赵守的局面)。所以,乐毅和田单可以单独列传,而赵奢则只能附列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
阏与之战,廉颇和乐乘都不愿意打,可以认为是廉颇和乐乘是老将,若败了仕途名声都会受损,而赵奢是新人,急需一场胜仗来提高自己地位,更何况有赵王支持,打都没打,甚至一开始就觉得胜负难料,这不是一个将军应该有的表现,真正的将军是能够临危受命,为国分忧!大战尚未开始,就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置国家利益而不顾,估计赵王当时对廉颇失望至极。
当然廉颇善于打防守反攻,最不擅长的就是千里奔袭,你让廉颇去,输的概率太大。其实这场战役也只有赵奢能打,廉颇和其它名将不行,为什么呢?第一是勇气,这个廉颇乐乘没问题,第二个是关健,大家注意到没,赵奢为什么会贏,打的就是打的敌方大意,首先麻痹敌人,然后攻其不备,当时赵奢在战国七国中并没有打过大战,给秦国的印象就是不懂军事,所以秦国根本就没有重视他,可是换了廉颇乐乘就不同,一旦他们领兵,秦国肯定是昼夜行军,占领军事要地等待赵军,那样就难攻了。赵奢就是利用了秦国这种麻痹大意的心理,抢先占了军事要地又攻其不备。
主要是此战具有里程碑意义,划时代意义永远是能让人难以忘记的,它给人的荣耀也是经久不衰的!赵奢以八万赵军野战十万秦军,战而胜之,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赵奢因阙与之战而名垂青史,完全可以炫耀一辈子的。
赵奢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语,领兵十万击秦救援阙与。当然赵奢大话喊得高,但他也以谋略取胜,并非完全使用蛮力。赵奢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安营扎寨,屯兵不前,作出不敢击秦的姿态。等秦军松懈后连夜领兵六万强行军至阙与山地北坡,秦军正在攻城,忽闻赵军援军到了,急忙分兵拒赵。赵奢与阙与守军内外夹击,最终击溃十万秦军,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一辈子只打了一仗就成名的,除了赵奢还有一些,比如陈汤。陈汤打赢那一仗也很不容易,因为政府都已经打算放弃了,他自己要去冒险,成功后喊出了那句现在还让中国人打鸡血的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赵奢战略眼光和意识是真的好,通过赵括之母对赵王说的那些话就知道赵奢军事素养之强,战略意识之强,很早就知道了赵括纸上谈兵对于赵国的危害,不推荐赵王用赵括。换成其他人或许是出于嫉妒赵括才能,但从赵奢口中说出这些话就不一般了,可见赵奢的不一般。
不过赵奢明知道赵括书本读得通透,却没有实战经验。那问题来了,经验是靠打仗打出来的,赵奢是大将军,手上统领兵马,为什么在生时不派儿子上战场多实践?等他死了才临危受命,不好好培养接班人,可以说赵括被赵王临危受命,统领长平40万赵军,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括一开始就能当个团长,可以慢慢熬经验,通过几年的实战,积累军功成为集团军司令,你非要一个团长的料去指挥一个集团军,这是赶鸭子上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