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个成语故事:有一天,唐太宗问宰相魏徵:“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这则成语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徵 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和魏徵的君臣关系传为千古佳话,魏徵敢言直谏,唐太宗善于纳谏,二人和群臣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句话表明了魏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就算房谋杜断也达不到如此的高度吧。魏徵辅佐太宗十七年,史书称他:“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之霁威。”就是形容他对太宗进谏时的模样,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有许多的事绩,一直到今天仍令后人传诵不已。
魏徵端正严肃,不苟言笑,太宗其实也很喜欢去开开他的玩笑,逗一逗他。有一次太宗听说他喜欢吃“醋芹”–就是一种用醋浸泡的芹菜。于是就赐宴魏徵,席中也准备了醋芹。果然魏徵一看到醋芹就喜形于色,两三下就吃光了。太宗看了就笑嘻嘻对他说:“你说你没有嗜好,可我今天看见了矣!”魏徵面对着太宗的调侃,拜谢道:如果君主没有什么作为,只想探索这些无聊小事,那我们做为臣子的,也只好就喜欢“吃醋芹”这种平凡的事了。魏徵的态度恭谨而语锋敏锐,既是回答也是进谏,他希望天子要有大作为,这样臣下也才能励精图治啊!太宗听后沉默了许久,望着天再三叹息著。因为他在话里听到了更多的期望与鼓励,而感动不已啊!
既然二人的关系这么好,唐太宗却在魏徵死后推倒了亲自为魏徵写的墓碑。我们简要说说魏徵的个人简历。魏徵可以说是个纯臣,不管跟着谁他都尽心尽力辅佐,努力打造自己名臣的人设,魏徵先追随的是元宝藏,元宝藏后来被李密打败,就跟随李密,还为李密献上了壮大瓦岗寨的十大政策,不过李密没有采纳,不然瓦岗寨可能就做大了。魏徵又追随过王世充和窦建德,最后,投靠大唐在太子李建成帐下效力。我们看魏徵的经历就知道魏徵只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管跟着谁,他都百分之百的尽心尽力的辅佐,不管政治的对错,不管是否是明主。为李建成效力也是一样,他曾经建议李建成带兵讨伐山东的刘黑闼,成功平定山东,为李建成的功劳簿上又增加了一笔。
鉴于李世民实力强大,魏徵还多次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或者把李世民调离长安,或者杀掉李世民,李建成不听,最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唐太宗素来听说魏徵之名,就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的兄弟?李世民这样问是要坐实李建成的害弟之名,而魏徵的回答很很干脆:如果太子早听我的,或许就不是现在的下场了。换别的皇帝可能早就把魏徵给杀了,而唐太宗他有自己的人设,那就是明君,我可以杀兄逼父,但是我要做一个明君,要做明君,那就需要一个这样的名臣来辅佐,能够实时的批评提点自己,而李世民还能接受,这就是李世民的过人之处。魏徵生前一直得到唐太宗的重用,魏徵死后,唐太宗还把魏徵放到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第三,而且唐太宗为魏徵的死而痛哭流涕。
具体来说,两件事促使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下令砸掉魏徵的墓碑,一是“魏徵举荐的人犯错误了”,二是“魏徵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其中,就第一件事来说,魏徵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和太子李承乾有关,也即牵涉到李世民的储君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大忌,一旦有大臣牵涉进去,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在三国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陆逊,就因为牵扯到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所以被孙权指责,最终因为恼怒而病死。
最后,而就第二件事来说,也触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逆鳞。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的污点,所以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这也是其可以虚心纳谏的重要原因。但是,魏徵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褚遂良,大有揭李世民老底之嫌,万一劝谏的材料有什么负面的东西,显然不利于唐太宗圣明君主形象的塑造。在这两件事的影响下,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爆发了自己的脾气,下令砸掉魏徵的墓碑。不过,公元645年,在亲徵高句丽后,唐太宗李世民又怀念起了魏徵,又重新为魏徵立了纪念碑。